-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城市景观及建筑需求合一
城市景观及建筑需求合一摘要:建筑高度在城市景观设计及建筑方案单体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局部的高度调整配以巧妙的单体造型设计往往能够创造出较为生动的城市景观节点.本文以绿创节能环保大厦为例, 分析其城市景观设计原则、修改限高的可行性及取得的良好效果.
Abstract:The height of the build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urban landscape design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The adjustment of the height of the Partial building coupled with clever building design can often create a more vivid urban landscape node。This article, taking the Lvchuang green building as an example, tries to analyze the design principles ofurban landscape and to modify the feasibility of the height limit ,and introduces the achieved good results.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院受业主北京绿创环保集团委托对北京绿创节能环保示范基地及基地中即将新建的节能环保大厦进行了城市环境设计和建筑方案设计.在我院孙宗列总建筑师的带领下,通过对本地块街区环境及甲方需求的深入探讨,出于最终形成较为完美设计方案的考虑,方案的建筑高度比规划30米限高高出5米.为了阐述规划限高提高5米的必要性,本人从设计者角度做出较为客观的分析论述.
一、项目背景简述
业主北京绿创环保集团是股份制高新技术企业集团,注册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占地85亩的“绿创环保工业园”是国内大型的综合环保设备生产和研发基地,国家级技术工程中心。 依据北京绿创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发展需要,同时结合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总体规划目标定位,公司拟在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内开发建设“北京绿创节能环保孵化示范基地”,该项目已通过昌平区发改委批准立项。本项目用地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振兴路28号,昌平新城2-8街区0208-70地块,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内,西侧为的康得工业园,北临振兴路,东临昌盛路;总用地面积5.64公顷,原有厂房建筑面积19065.07平方米,综合楼5632.11平方米。即将新建的绿创节能环保大厦作为集团自用及科研研发使用。建筑面积约29153平方米。根据2008年11月《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规划意见书》对本工程的用地规划要求、建设规划要求、绿化环境规划要求、交通规划要求、市政设施规划要求等作出了具体规定。其中,建筑高度控制指标为30米。
二、从城市景观角度提出北京绿创节能环保示范基地设计的原则
为了最大限度形成建筑对周围景观有利影响,设计方案从城市景观角度确定了对北京绿创节能环保示范基地设计的以下原则:
1、消除新建建筑对街道的挤压感、降低沿街檐口高度、局部有限提高建筑背街一侧高度的原则
首先,新建筑沿街长度约为91米,《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规划意见书》对本建筑要求的高度控制指标为30米,而如果以沿街30米高度的建筑体量势必对振兴路及道路两侧的环境造成严重的挤压感,另一方面会与建筑高度均小于20米振兴路两侧建筑产生不协调感。为了消除以上感觉,我院拟将新建筑的临街檐口高度降为23米以下使其与周围建筑取得沿街高度上的平衡,并将退红线距离设定为10米以上来使得新建筑与街道北侧住宅的距离达到了46米,大于1.7倍的檐口高度(约39米),争取到最宽阔的街区宽度与最为优化的街区比例。但是在对于街区环境完成以上贡献同时也对自身的使用功能造成了不利影响。由于建筑高度30米的设定,使得降低沿街檐口高度并增大退红线距离的新建筑根本无法达到原规划设定的容积率及业主需求的建筑面积,虽经过各种尝试,也只能通过挤压建筑内部各层使用空间的高度、取消应有的内部中庭及开敞空间等手段来达到面积需求;这就造成了该大厦内部空间高度无法满足应有的使用、审美、优化环境等诸多功能要求,室内环境质量的下降同时也影响了室内外环境的良好相互沟通,绿色环保大厦的品质在此也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我院提出了将建筑高度在以“消除新建建筑对街道的挤压感、降低沿街檐口高度、局部有限提高建筑高度”的原则下将离街道较远的南侧局部提高了5米,由原30米提高到了35米的设想,并使大厦屋面通过平滑曲面形成后退,避开了呆板的退台手法,形成了完整的建筑形象,既优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