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9咬文嚼字教材优化全析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docVIP

高中语文-9咬文嚼字教材优化全析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9咬文嚼字教材优化全析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

9 咬文嚼字 学习目标导航 1.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思路 2.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提出的咬文嚼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的主张。 3.通过练习迁移知识能力,提高审美水平。 自主研学平台 一、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年),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1917年在香港大学攻读教育学。后来去英国留学,同时在巴黎大学注册,广泛涉猎西方文化。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后在北大、川大、武汉大学任教,并兼多种职务。建国后,朱先生一直研究美学,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完整的美学理论体系,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尤为可贵的是,他以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指导美学研究,即使在国际上也独成一派。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的历史著作。 朱先生的著作,还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变态心理学派别》《变态心理学》《谈修养》《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艺文杂谈》等。他还翻译了柏地耶、哈拉普、柏拉图、克罗齐、黑格尔、莱辛、维柯等人的论著。 朱光潜先生在美学史上的地位,可以说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王国维、蔡元培虽有贡献,但美学大厦的真正营造,却始于朱氏之掌。他灵心慧眼,博采西方美学之花;妙手剪裁,嫁接中国传统之木。他的《文艺心理学》《谈美》开风气之先;他在北大任教,使华夏真正有了美学课程。20世纪60年代,第一部《西方美学史》问世,他博览群书,深思明辨,神而化之,熔铸伟词,至今无企及者。更有他的译著含英咀华,珠玉纷陈,功垂不朽。弥足珍贵者,除先生的上述贡献,还有其人生态度和治学精神。他毕生奉行的座右铭是“以出世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因做“入世”的事业,他有儒家兼济天下,学以致用的热肠;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因有“出世”的精神,他得道家超然物表、虚静无为的精髓,具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神采。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中,他于学术始终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真正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另外,朱先生之所以成为一代大家,还源自他不从流俗,不人云亦云,凡事都向深层挖掘,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由《咬文嚼字》对取例及评价的无处不新人耳目,可见一斑。 二、重点字词 1.字音 锱铢必较(zī zhū) 箭镞(zú) 岑寂(cén) 尺牍(dú) 下乘(chénɡ) 2.字形 咬文嚼字 锱铢必较 凝练 岑寂 3.字词辨识 4.词语理解 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 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才。 自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自认为了不起。(多含贬义)鸣:表示。 索然无味:形容文章的内容空洞,文字枯燥。也作“索然寡味”。 不即不离:即不亲近,也不疏远。即:接近;离:远离。 点铁成金:神仙故事中说仙人用手指一点使铁变成金子,比喻把不好的文章改好。 杀青:泛指写定著作。 付梓:稿件交付刊印。 教材优化全析 一、文脉梳理 论点:文学上应有不肯放松的谨严。 结论:希望读者无论是阅读或写作,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达到艺术的完美。 二、课文详解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强调了在文学阅读和创作中应该“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一词通常含有贬义,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过分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作者却很看重这个成语所包含的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借用它来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用三个例子说明咬文嚼字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文字的微小改动与调整都影响到思想感情的表达,也就是说,咬文嚼字并非只在字面上下工夫,其效果也不容小视。 首先是以郭沫若对自己的两部作品所作的两处修改为例。这两处修改,一处改得好,一处改得文句不通。修改文字当以更准确有力地传达感情为准,郭沫若没有注意这个道理,将文章修改中取得成功的经验直接挪用到别处,以致修改出的语句不仅表达的感情全然不对味,就是从语法角度来看,也全然不符合语法规则。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其次是以王若虚修改《史记》中的李广射虎这个片段为例。王若虚认为原文啰唆,用词重复,于是将它加以精简,却没想到,这样一来丧失了原文的丰富的意蕴。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第三个例子是大家熟知的“推敲”的故事。千百年来,人们普遍接受了韩愈的看法,即在“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一联里,“敲”比“推”好。作者却通过仔细玩味“推”“敲”二字各自所暗示的内容及营

文档评论(0)

mmrs36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