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隋唐之李白
②富有色彩美:色彩丰富,具有层次感与和谐美,往往在色彩的对比中形成统一。 2.境界空明,极具宁静之美。创造出静逸明秀的诗境:宁静、超逸、空明、美丽,难以句诠。代表:《辋川集二十首》。 3.富有空灵的禅意禅趣。 王维诗诸体(各种诗体、各种题材)兼备,风格多样,是代表盛唐诗歌成就的一个全面典型。总之,诗情、画意、音乐美、禅趣四者高度结合,诗人的自我形象与山水景物的契合交融,这就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独特艺术成就。 二是写山水景物、田园风光和自己的漫游隐隐逸生活。孟虽有济时之愿,但禀性孤高,不肯折腰屈从,故一生主要是漫游、隐居,故其诗大部分是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和在家乡游览登临诗,还有少数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代表作《夏日南亭怀章大》、《过故人庄》、《宿建德江》、《耶溪泛舟》、《春晓》等。其小诗尤其写得好。 ③孟诗的风格更偏重单纯明净,更显淳朴,以平淡自然为基本风格特点,更接近于淘渊明的诗风。王诗则更显空明宁静,包容更多的画意、哲理,境界更显高深。 三、王孟派的其他诗人 与孟浩然诗风相近的: 1.刘昚虚 2.张子容 与王维诗风相近的: 3.裴迪4.储光羲 5.常建。成就最高,代表作《题破山寺后禅院》。 2.禅宗思想 王孟派诗人作品的禅意、禅趣,王维诗的空灵禅境。 无生----空寂----达于“无我”之境 方法:坐禅----入定(进入寂灭的虚空状态)----生慧----静观默照----结合山水审美体验----描写自然景物----空灵宁静的禅趣禅境。 王维独具特色的宁静之美和空灵境界,奠定了他在中国山水田园发展史上难以企及的正宗地位。 2.送别诗。代表作:《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3.闺情诗、宫怨诗。前者如《采莲曲二首》、《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后者如《长信秋词五首》。其二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王昌龄诗以七绝成就最高,数量也最多,人称“七绝圣手”。无论写什么题材,表达什么感情,格调或高昂开朗,或清刚苍凉,或雄浑跌宕,或爽丽自然,总有一种刚健之美在。清人叶燮《原诗》说:“七言绝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龄。”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登楼远望所见及其深刻感受。前二句写登楼所见,境界开阔,气象宏伟。后二句虽写当时实感,却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更高远、广阔的境界,且寓有深刻的哲理。 其二,反映人民疾苦的诗。高适早年贫困失志,长期浪游,较多地接触到社会下层,对人民的生活有所体验,因此,他在入哥舒翰幕府之前,曾写了一些反映和同情人民疾苦的诗篇。在开元时代诗坛上,高适是首先接触到农民疾苦的诗人。这些诗使我们看到了“开元盛世”的阴暗面。 其三,边塞诗。高适是一个“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的诗人。想通过立功边塞而封侯的理想和热情,促使他不畏艰险,两次北上蓟门,这就使他有机会实地体验和冷静观察边塞生活,并反映在边塞诗中。 总之,高诗内容充实,感情饱满,意气豪迈,语言质朴,笔力遒劲,给人以浑厚、雄健之感。前人称高诗“尚质主理”(陈绎曾《吟谱》)、“浑朴老成”(翁方纲《石洲诗话》),这些话都比较准确地道出了高诗的风格特色。 岑参边塞诗的特点: 1.以歌颂为主,充满乐观和进取精神。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支配下,虽然条件、生活艰苦,但作者充满热爱之情,故对边塞风光、风土人情、军旅生活、将帅士兵都在诗中加以热情歌颂。这突破了以往征戌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并使之充满了乐观昂扬的精神。 总之,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与岑参并称。如杜甫说:“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岑参诗和高适诗都有豪放悲壮的风格,正如严羽所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沧浪诗话》)但二人各有特点:高诗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岑诗则长于描写,多景中寓情;“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唐音癸签》卷五);在想象、构思方面,高诗质实,岑诗瑰奇;从情调上看,高诗在沉郁顿挫中见豪放,气势内蕴,岑诗则在俊爽流畅中见奔放,气势外露。二人创作个性都很鲜明。 4.东鲁时期:44岁—55岁(744—755)。744年离长安,寓家东鲁兖州,广阔漫游10年左右。此间与杜甫、高适等结识共游。 5.安史之乱时期:55岁—62岁(755—762)。入永王璘幕,永王败,获罪流放夜郎(今贵州铜梓),至巫山时遇赦还,时59岁。此乃第二次参加政治活动,又遭失败。此后流寓南方,卒于安徽当涂,62岁。61岁时,闻太尉李光弼出征东南,仍往从军报国,奈半道病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