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奥兰多》对传统传记反叛
论《奥兰多》对传统传记反叛摘 要: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现代派作家之一,她的小说在内容、主题和创作技巧方面都能够推陈出新。传记性作品《奥兰多》于1928年问世,很快成为畅销书。这部意识流的传记小说在内容、创作技巧、主题上多处打破了传统传记的写法,在争奇斗艳的文学界可谓独树一帜,表面上看伍尔夫是在反抗一种文学创造形式,实质上这是她对写作技巧、风格的一种大胆创新和尝试,更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对压抑的维多利亚时期社会的反抗,对男女地位不平等的思考,以及对男女不因性别而平等的世界的美好憧憬。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 《奥兰多》 传统传记 反叛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出生于英国伦敦,英国著名小说家、文学批评家,是英国著名评论家和传记作者莱斯利·斯蒂芬爵士(Leslie Stephen,1832-1904)的次女,由于父亲重男轻女,伍尔夫又从小体弱多病,几个兄弟都就读了名牌大学,她却从未受过正规教育。尽管如此,伍尔夫充分利用家里的资源(他的父亲拥有大量的藏书)博览群书,加上她天资过人,毫不逊色于几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兄弟。1904年父亲去世后,她随家人迁居到布卢姆斯伯里,在那里她结识了一批中上阶级的精英,逐渐地形成了著名的布卢姆斯伯里文艺团体(Bloomsbury-Group)。1905年,年仅23岁的伍尔夫便开始在文学副刊上发表书评,直到1941年完成了最后一部小说《幕间》为止,在其文学生涯中她共创作了十二部小说、三部传记、若干短片故事集、日记等等。其中,伍尔夫的第一部传记体小说——1928年出版的《奥兰多》以其双性同体、时空转换的特点吸引了大量读者,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近年来国内外也不乏对《奥兰多》进行研究的学者,他们普遍认为其研究价值多集中在伍尔夫雌雄同体的思想和女性主义视角。本文则试图通过对文本的细读,从创作内容、主题、技巧等多个角度出发探究伍尔夫对传统传记的反叛,并探讨作者在《奥兰多》中想要表达的思想及其大胆创新在文学界的重要意义。
一、虚幻世界与传统传记的“真实性”
如果说传统的传记讲究真实性,只是在不经意间撒谎,那么伍尔夫的作品则明确宣示:部分情节纯属虚构。主人翁奥兰多开始是一个英俊的少年诗人,穿越过伊丽莎白的王朝到二十世纪的时空,从男人变成女人。他活了近四个世纪,一直得到当权者的恩宠。他是历史的见证者,每天穿着花哨流行的衣服周旋在名人和艺术家之间。做男人时试图将自己的真心交付于心爱的人——与俄国公主莎莎私奔,然而对方赴约未果;他爱好文学,曾款待诗人尼科拉斯·格林,渴望得到他的帮助,却遭到格林的讽刺;后来他谋得了一份君士坦丁堡的大使职位,远巡国外。变成女人时则领略了社交圈的复杂难堪与性爱的欢愉失落。该小说是作者意想的结晶,突破了传统传记在内容上循规蹈矩的叙述,如写被立传者的生平、家庭、背景等。
从历史角度看,早在十七世纪晚期,英国诗人、批评家、剧作家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1631-1700,)就曾灵活地给传记下了定义:传记是特殊的人类生活的历史。现在这个名词意味着一个相对充分说明某个特殊的人的生活,包括阐述性格、气质、背景,还有主体的活动和经历。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人笔下著作了简短、规矩的个人生活,最著名且最鲜活的例子就是公元46-120年间出自普鲁塔克(希腊历史学家)笔下的类似希腊和罗马名人的生活。在1579年托马斯·诺斯爵士的译本中,这个词是莎士比亚戏剧关于罗马人主题的来源。中世纪的作家们曾在《圣经·旧约》和《圣徒传记》中对国王的行为进行了概括:固定化的基督圣徒的生活,通常大多是基于虔诚的传奇而不是事实。在英国,相当详细的世俗传记出现在十七世纪,最著名的例子是写于1640-1678年间关于艾萨克·沃尔顿的生平(包括诗人约翰·邓恩和乔治·赫伯特的短传记)。十八世纪的英格兰出现了全面传记的时代,也是传记原理作为一个特殊文学流派的时代。[1](P22)如此看来,既然传统传记是非虚构作品,那为什么要暗中撒谎?这其中有许多的原因。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另一方面,为亲者讳,为尊者讳,如果为师长立传,也不是任何内容都可以进入文本的。需要隐瞒,需要修饰,有时需要改变事件的本来面目。在呼唤真实但虚构从中作梗的传记中,也可以见到权力的影子。为了政治的需要(比如选举获胜,树立正面形象等),一些政客不遗余力地粉饰自己,只谈“过五关,斩六将”,只字不提“败走麦城”以到达自己的目的。不知不觉中,黑脸变成了白脸,恶棍化身成为英雄,稻草也成为了黄金。这样做的恶果就是读者被蒙在鼓里,上当受骗。如果这样的人爬上高位,窃取权力,将贻害无穷。即使传记作者不是故意歪曲,但因传统传记中人们都习惯性地认为传记内容定有相当高的可信度。所以立传者在行文中使用带有主观性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