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胞嘧啶脱氨酶基因治疗消化道肿瘤探究进展
胞嘧啶脱氨酶基因治疗消化道肿瘤探究进展
摘要: 胞嘧啶脱氨酶基因导入肿瘤细胞可将无毒性的原药在肿瘤细胞内代谢为具细胞毒的产物而发挥抗肿瘤效应。本文综述了该基因的克隆、作用机制和在消化道肿瘤中的进展。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基因治疗这一崭新尽管还多处于实验研究手段,却已显示出良好的前景[1]。自1991年Huber等[2]提出病毒导向的酶解原药疗法(virus directed enzyme prodrug therapy,VDEPT)以来,有关的基因研究成为热门课题。,一个新的基因治疗系统——EC-CD/5-FC(大肠杆菌胞嘧啶脱氨酶/5-氟胞嘧啶)系统正日益受到高度关注[3]。本文就胞嘧啶脱氨酶(cytosine deaminase,CD)基因治疗消化道肿瘤的现状作一综述。
CD基因的克隆
胞嘧啶脱氨酶是大肠杆菌代谢旁路中的一种酶,哺乳动物细胞中不含该酶。Austin等[4]于1992年首先从大肠杆菌株中采用传统方法提取质粒DNA,进一步分离、纯化并转染宿主菌,初步构建成原核细胞中表达的CD质粒载体,克隆了编码CD的大肠杆菌基因,利用阳性基因筛选方法,获得一携带10.8 kb的DNA插入质粒,其中一3 kb的DNA片段保留有CD酶活性。CK蛋白质分子量为52000,DNA序列显示一含427个氨基酸开放读码框架编码CD。
为证实CD基因在真核细胞中表达以发挥作用,研究者采用寡核苷酸突变(oligonucleotide site-directed mutagenesis) 技术,将CD基因起始密码子由GTG→ATG,从而产生一5起始密码子,选择pRc/CMV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真核表达质粒pCMV/CD-1。以脂质体法将pCMV/CD-1导入人结肠癌WiDr细胞系,生长抑制试验显示转染后的结肠癌细胞对5-FC的IC50(半数抑制浓度)为30μmol,而未转染的结肠癌细胞其IC50为17000μmol,表明转染有CD基因的结肠癌细胞对5-FC的敏感性提高了近560倍[5]。 毕业论文
CD基因转移方法
安全有效的基因转移方法是基因治疗的关键因素之一。至今,作为基因转移的载体,以病毒性载体介导的方法研究最为系统深入,几乎应用于所有的靶系统。在消化道肿瘤的CD基因治疗中,既往的研究仍选择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RV)载体,这与对其基因组结构和生活周期了解得较清楚有关。RV载体大多由Moloney小鼠白血病病毒构建而成,为RNA病毒,基因组编码在一条单链RNA分子上,进入细胞后,逆转录成双链DNA,此DNA进入细胞核整合在受体细胞DNA上,并以此为模板合成病毒基因和后代RNA。采用RV转导CD基因,将CD基因整合于病毒长末端重复(LTR)的最末端,因而整合后的病毒基因结构可受到保护不致受损[6-8]。
目前转导CD基因多选择腺病毒(adenovirus,Ad)载体[9,10]。由于腺病毒为一双链DNA病毒,宿主范围广泛,尤其能有效地感染非分裂状态的细胞,另外,它不能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上,因而较逆转录病毒更为安全。重组腺病毒载体主要来自于2型和5型腺病毒,容量大,可装载达7.6 kb。已有学者选用Ad载体介导CD基因转染入结肠癌HT29细胞系,将携带有大肠杆菌标记基因(Lac z) 的腺病毒注射到肿瘤组织中底物X-gal染色来判断基因转染效率。结果显示外源基因经单次注入后近5%-30%的肿瘤组织表达Lac z基因[11]。 毕业论文
作用机制
由于哺乳动物细胞中不存在CD,因而不能将胞嘧啶转化成尿嘧啶,更不能将5-氟胞嘧啶(5-Fluorocytosine,5-FC)转化成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但通过基因转移技术将CD基因转入哺乳动物细胞,则哺乳动物细胞可将一些原来无毒性的原药(5-FC)转化为有细胞毒性的代谢产物(5-FU),导致细胞自杀性死亡。5-FC在高度抗微生物活性的浓度下对哺乳动物无毒性作用,经CD脱氨为5-FU,后者则具有高度细胞毒性,为临床广泛使用的抗肿瘤化疗药物[5,8,11]。
CD基因作用的一个十分突出特点即所谓的“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这与某些自杀基因的作用机制相似[12]。Hirschowitz等[11]最早观察到CD基因治疗结肠癌时的这一效应,当CD+的结肠癌细胞与CD-的结肠癌细胞混合时,比较了CD+的细胞比例为10%和100%时两者的细胞生长抑制水平,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对旁观者效应尚缺乏确切的解释,但大多同意“缝隙连接(gap junction)”引起旁观者效应,通过细胞间的接触,毒性代谢产物由“缝隙连接”从CD+的细胞转入CD-的细胞,从而使得后者变得原药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