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芥治疗咽痛历史沿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ocVIP

荆芥治疗咽痛历史沿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荆芥治疗咽痛历史沿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荆芥治疗咽痛历史沿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通过历代中医文献等研究,发现荆芥治咽痛经历“未用→初用→必用→慎用”的历史递嬗变化过程;论证名老中医郑景岐提出“咽痛慎用荆芥”经验的可靠性,分析形成该学说的6种影响因素;介绍该经验的学术精髓和郑景岐的用药指征。 【关键词】 新安医学 朱丹溪 荆芥 咽痛 学术经验 荆芥是中医临床治疗咽喉疼痛的常用药,朱丹溪力倡“咽痛必用荆芥”[1],近50年的数版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中医耳鼻喉科学》遵此说。然而,新安郑氏喉科传人郑景岐主任医师(国家首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导师)却传授笔者“咽痛慎用荆芥”,其经验较朱丹溪“咽痛必用荆芥”观点更为科学合理。 为继承新安医家的学术经验,探索荆芥治咽痛的用药规律,笔者运用中医文献学等研究方法,探析荆芥治咽痛的历史递嬗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期冀为中医临床治疗咽喉疼痛提供合理用药的理论依据。兹分述如次。 荆芥治疗咽痛历史沿革 荆芥,为唇形科植物裂叶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茎叶和花穗。荆芥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名假苏、鼠冥。据尚志钧考:“荆芥一名,出于魏华佗弟子吴普著《吴普本草》。”[2]荆芥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肝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荆芥”条云其具“解表、散风、透疹”的功能,“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用量为4.5~9克。表虚自汗,阴虚头痛者禁服。 祖国医学对中药的药性与功用认识,经历了“发现→发展→完善”的知识积累过程。通过历代中医文献的比较研究,分析药物与病症治疗史的历代演变,发现中医用荆芥治疗咽痛有“未用→初用→必用→慎用”的历史递嬗变化过程。 1、咽痛未用荆芥阶段(公元前1世纪至1173年)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古代人民同疾病斗争的经验积累,其成书年代至少在公元前1世纪,并在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的“未央宫”会议上定稿[3]。故其总结了西汉以前治病用药的成果。《神农本草经》对荆芥的认识云:“气味辛温,无毒。主寒热、鼠瘘、瘰疠生疮,破积聚气,下瘀血,除湿痹。”可见,在《神农本草经》时期咽痛不用荆芥。 汉·张仲景治咽痛,方用甘桔汤和猪肤汤,甘桔汤一方,后世多宗之。梁·陶弘景《名医别录》收录了汉代至魏晋时名医的临床用药经验,其“假苏(荆芥)”条未载荆芥可治咽喉疼痛。[2]唐、宋时期本草专著,如唐·陈藏器《本草拾遗》、甄权《药性本草》、陈士良《食性本草》、孟诜《食疗本草》,宋·日华子《日华诸家本草》、苏颂《嘉佑图经本草》“荆芥”条,均未论及荆芥有治疗咽喉疼痛的功用。 2、咽痛初用荆芥阶段(1174年至1300年) 最先用荆芥治疗咽喉疼痛,当为南宋医家陈言,其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成书于1174年)载“荆芥汤”一方,“治风热肺壅,咽喉肿痛,语声不出,喉中如有物梗,咽之则痛甚。荆芥穗半两,桔梗二两,甘草(炙)一两,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煎六分去渣,食后温服”,开咽痛初用荆芥之先河。 南宋宝庆(1221~1225年)、淳佑(1240~1245年)年间,重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增补“荆芥汤”于卷之七“续添诸局经验秘方”中,其适应症、药味与剂量均与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相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系宋代太医局所属药局的成药处方配本,所载疗病方药具有权威性和公益性,全国各府药局均遵《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民施药,故咽痛用荆芥很快在全国各府流传。 3、咽痛必用荆芥阶段(1300年至今) 金元时期,朱丹溪(1281~1358年)对咽痛辨证属热、虚火、湿、劳倦、虚者,治疗均用荆芥,力倡“咽痛,必用荆芥”。[1]其治疗咽痛计7首方剂,如“治咽痛,荆芥、当归、桔梗、甘草,煎汤嗽服”,“喉干燥痛,四物汤加桔梗、荆芥、黄柏、知母,立已”,“咽喉热痛,甘桔汤加荆芥”,治咽痛虚火之“咽喉生疮,多属虚,血热游行无制,客于咽喉,人参、蜜炙黄柏、荆芥。” [1,4] 清·吴谦奉敕撰《医宗金鉴》,在清代及民国年间一直被视为法定教科书,作为考试命题的依据。是书卷十六“喉部”涉及咽痛之“紧喉风、喉闭、哑瘴喉风、弄舌喉风、乳蛾”诸病证,选方遣药均用荆芥。 解放后,数版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中医耳鼻喉科学》及《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中,涉及咽痛的相关疾病,如风热喉痹(急性咽炎)、风热乳蛾(急性扁桃体炎)等证属风寒、风热、里热证,其选方遣药均用荆芥,如疏风清热汤、六味汤、清咽利膈汤等。“咽痛必用荆芥”对当今中医临床的影响相当广泛。 4、咽痛慎用荆芥阶段(1560年至今) 中医咽喉专科世家、名家在治疗咽痛病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用药经验,历代名方和中成药是中医治疗咽痛的结晶和精华。从咽喉专科世家、名家用药经验及历代名方和中成药的角度,分析咽痛慎用荆芥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无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