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民族危 机与晚清时期的救亡运动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导学案1(无答案) 北师大版.docVIP

2017秋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民族危 机与晚清时期的救亡运动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导学案1(无答案) 北师大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秋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民族危 机与晚清时期的救亡运动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导学案1(无答案) 北师大版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科 目 设计者 审核人 授课人 班级 学生姓名 授课时间 课时 历史 课 题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学习目标 1、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沙俄割占中国北方领土等基本史实。 2、说出圆明园残迹留给我们的启示;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在目的上的共同点。 学习重、难点 重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学法指导 系统解剖法、表格归纳法。 课前预设 增删内容 【预习·质疑】 1、1856年10月,英国借口“____________”事件炮轰广州,重新挑起战争。第二年,英国联合法国,组成____________,攻陷广州城。这次战争是____________的继续和扩大,称为____________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____________攻占了当时清朝都城——________,并火烧______________。 3、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用先武力后签约的卑劣手段,割占中国东北和 领土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侵占领土最多的条约是 。 【探究·训练】 鸦片战争后,侵略者并没有满足胃口,而是得寸进尺,古老的中国仍然处在劫难之中。处于弱势中的中国人民不甘受辱,奋起抗争…… ●读一读:材料一: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国率先提出修改条约,扩大中国市场,开辟通商口岸。法美等国积极响应。但是列强修约的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断然拒绝。修约交涉失败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叫嚣:“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须教训中国人。” 材料二:“……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之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 材料三:中新网巴黎2月25日电 法国佳士得拍卖行二十五日晚间在巴黎拍卖中国流失文物鼠首和兔首铜像,两个兽首分别以一千四百万欧元的价格被一电话买家买走。 学法提示:解读和运用史料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你能运用上述史料解决问题吗?不要忘了认真阅读材料哦!相信你能行! 找一找:据材料找一找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断一断:材料二中的“夏宫”是指什么?它是在哪一次战争中被谁焚毁的?材料二中所指的“鼠首像”和“兔首像”也是在上述战争中被抢劫去的吗?罪魁祸首是谁呢? 忆一忆:正当清政府应付英法联军的时候,我国近邻沙皇俄国趁火打劫,采取先武力强占中国领土,然后强迫清政府签订条约的卑劣手段,割占中国北方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同学们,请回忆一下中俄第一个边界性条约的名称。 【检测·反馈】 (一)精挑细选 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以哪两国联军为主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A.英美联军 B.美俄联军 C.俄法联军 D.英法联军A.C. D.对华倾销商品 (二)阅读探究 史料链接: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拿镶有珠宝的使计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 ——当年英国《泰晤士报》随军记者从北京发回的通讯 思考探究: 1、材料反映我国近代历史中的哪一历史事件?它发生在哪次战争中? 2、看完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受? 次数 评价 日期 【教(学)后反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