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防治儿童哮喘探究新思路.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药防治儿童哮喘探究新思路

中医药防治儿童哮喘探究新思路  【摘要】 基于树突细胞(DC)共刺激分子在T细胞活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提出其为外邪与伏痰之间的桥梁,是哮喘伏痰形成的重要因素,将其作为防治儿童哮喘新靶点,开展中医药调节DC共刺激分子,阻断伏痰形成的研究,将为中医药防治哮喘实质的研究开辟一条新的途径,为筛选防治本病的有效方药提供实验研究方法。 【关键词】 哮喘/预防和控制; 哮喘/中医药疗法; 儿童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近年来,其在儿童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如何有效防治儿童哮喘已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基于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s,DC)共刺激分子在哮喘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病毒与儿童哮喘发生的密切关系,笔者提出从伏痰的形成入手,研究中医药对哮喘患儿DC共刺激分子的调节作用,从而为本病的防治研究探求一条新思路。   1 问题的提出   哮喘防治一直是中、西医研究的热点,且取得了一些成果。中医对儿童哮喘病因病机的研究,形成了夙根、外邪致病、血瘀致病、血虚致病、肺脾肾不足、肝胃不和等学说[1],外邪诱发体内伏痰,内外相合而致病为其主要病因病机。历代治喘名家将哮喘的发病机制概括为“外因诱发,触动伏痰,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于气道。”   现代医学已认识到儿童哮喘是一种以气道高反应和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从减轻气道炎症到抑制气道重塑以及基因干预治疗,哮喘的防治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近年来,哮喘防治的重点更趋于发病的起始阶段。研究发现,病毒感染尤其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是儿童哮喘的主要诱发因素,而树突细胞在导致辅助性T淋巴细胞(Th)亚群功能失调中的作用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共刺激分子信号对DC的作用及其引导Th2细胞产生多种Th2类细胞因子(cytokines,CK)形成慢性炎症的作用被认识,这对哮喘的进一步研究是有意义的[2]。   中西医对儿童哮喘的认识有无共同之处,其结合点又在哪里?基于中西医对本病的认识,认为病毒感染为外邪的主要成分,而伏痰可能与Th2类CK有关,推测DC共刺激分子在伏痰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外邪与伏痰之间的桥梁。   2 新思路提出的理论依据   2.1 呼吸道病毒感染能促进哮喘的发展和恶化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病毒是儿童哮喘的主要诱发因素,尤其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感染所致者可高达70.2%[2]。Th1/Th2比例失调是哮喘发病的机制之一。儿童期,RSV感染诱导Th2反应,再次感染时,机体对RSV特异性Th2免疫记忆削弱了Th1介导的保护作用,并进一步加强了宿主对RSV的Th2反应,从而产生多种Th2类CK,如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IL5,IL6,IL10,IL13等,促进哮喘气道变态反应性炎症的形成与发展[3]。   2.2 树突细胞是最重要的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 目前普遍认为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失调是支气管哮喘慢性气道炎症形成的主要原因。以Th1/Th2细胞比例失衡和Th2细胞优势分化为免疫学发病基础[4]。DC作为体内免疫反应的始动者,参与机体免疫应答或免疫耐受的全过程,其在哮喘Th2型反应的发生、发展及持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5],可诱导初始化T细胞分化为Th1和Th2细胞,产生多种Th2类CK,使IgE产生过量,诱导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产生并聚集到支气管肺组织,形成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AHR)和气道阻塞,是儿童哮喘发生的重要原因[6,7]。   2.3 共刺激分子介导DC与T细胞的结合与分化 近年研究发现DC主要向Th细胞提供3个信号:抗原特异性信号(递呈抗原)、共刺激信号(诱导Th充分活化)和分化或极化信号[8]。共刺激分子信号对DC的作用是特异性免疫应答中最重要的环节,在免疫应答的不同阶段介导免疫应答的启动、激发、扩大、增强以及效应,对调节儿童期RSV感染后Th亚群的分化和Th1/Th2细胞因子的失衡具有重要意义。T细胞活化过程中,必需共刺激信号,如果缺乏共刺激信号,则不能产生T细胞反应,即“克隆失能”。研究表明,DC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率越高,对T淋巴细胞的刺激能力越强[9]。哮喘患儿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6,HLADR表达增强,而CD40显著降低[10]。哮喘小鼠脾脏内高表达CD80的DC,能刺激正常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IL4,IL5的分泌,从而诱导Th2类免疫反应[11]。   2.4 中西医对儿童哮喘的认识存在结合点 中医认为外邪触动伏痰,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于气道,导致哮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