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治疗Ⅲ°AVB观察.docVIP

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治疗Ⅲ°AVB观察.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治疗Ⅲ°AVB观察

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治疗Ⅲ°AVB观察   作者:陈莹,吴焱贤,胡允兆,何宗云 【关键词】 永久起搏器   [摘要] 目的:探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患者植入永久起搏器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1999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院52例Ⅲ°AVB患者经静脉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观察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植入起搏器后症状明显改善,体力劳动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永久心脏起搏植入是治疗Ⅲ°AVB最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关键词] 永久起搏器;Ⅲ541.7+6;治疗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为严重的传导系统疾病,常导致心源性晕厥和抽搐,严重者危及生命。本文对我院1999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52例Ⅲ°AVB病人经及时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取得良好疗效及并发症随访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2例Ⅲ°AVB患者中,男15例,女37例,年龄17岁~88岁,平均年龄67岁,60岁以上占84.6%。特发性Ⅲ°AVB 17例,缺血性心脏病1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合并心衰4例,风湿性心瓣膜病合并心衰6例,其中3例合并房颤,2例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病毒性心肌炎5例,心肌病3例。   1.2 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均有头晕、乏力、胸闷等症状,其中气促12例,心悸18例,眼花19例,眼前发黑6例,发生昏厥抽搐、口唇发绀5例(阿-斯氏综合征),其中1例反复昏厥抽搐3次。全部患者心率均lt;60次/min,均有第一心音不同程度降低,间有大炮音,体表心电图均显示有Ⅲ°AVB,1例伴室颤,3例伴短阵室速,7例伴室性早搏,1例伴结性逸搏,3例伴房颤。   1.3 方法 以右锁骨下静脉穿刺法送入起搏电极,心室电极置于右室心尖部,心房电极置于右心耳,术中测心房、心室电极阈值,后将起搏器植入右胸壁囊袋中。置入起搏器类型VVI 40例,DDD 9例,DDDR 2例,ICD 1例,起搏器由Medtronic公司、百多力公司、圣犹达公司提供,所有患者均登记起搏器及电极序号、型号、置入日期、姓名、性别、年龄、地址、联系电话、诊断、起搏参数。术后随访时间定为1个月、3个月、6个月、1 a,1 a以后每年1次,随访时间3个月至6年,平均39.8个月。随访内容包括临床症状、囊袋情况、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必要时行心脏彩超及程控更改起搏参数。起搏参数测定均用ERA20起搏分析仪测定各项。   2 结果   2.1 随访观察 术后共随访3个月至6年余,所有患者植入起搏器后症状明显改善,头晕、乏力、胸闷、黑朦、晕厥和阿一斯综合征发作均消失,体力劳动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多数患者能正常工作,2例急性Ⅲ°AVB患者于术后1个月~3个月内恢复窦性心律,12例术前有心衰症状体征,植入起搏器后心功能改善。随访过程中死亡2例,1例于术后15个月时突发脑出血死亡,1例因心功能不全恶化死亡,余病人均存活。   2.2 并发症 其中电极脱位2例;晚期起搏阈值增高1例;囊袋血肿2例,其中1例为脑梗塞抗凝治疗中发生,患者经局部抽出积血1次~2次,然后沙袋压迫止血,加强抗感染治疗后3 d~7 d均消退吸收;局部肌肉抽动1例;起搏器综合征2例,均见于VVI类型,1例调整参数、另1例病人改为双腔起搏器后症状均消失。    3 讨论   Ⅲ°AVB为严重的传导系统疾病,常导致心源性晕厥和抽搐,严重者危及生命。Ⅲ°AVB是因心脏传导组织的病理性改变或绝对不应期显著延长所致,多由冠心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肌炎等疾病引起房室交界区、希氏束及其分支缺血、纤维化、退行性变或炎症、水肿、充血等造成传导功能障碍。过去曾认为Ⅲ°AVB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原因由缺血性心脏病所致,但近来的病理研究表明情况并非如此。Dauis等[1]的研究发现,100例Ⅲ°AVB的患者中,仅有15例是由冠状动脉疾病引起,而近半数患者的病因是束支硬化退行性变。Lev及Lengre氏病理研究亦指出[2]:大部分病例无明显冠状动脉硬化及管腔狭窄,病变限于左、右束支及周边传导纤维弥漫性硬化退行性变或主动脉环、二尖辨环、室间隔膜部、中央纤维体的纤维钙化侵蚀房室束及束支(Lev氏病),它的病因不明,故称特发性Ⅲ°AVB,它占Ⅲ°AVB病首位[3]。其发病年龄比缺血性心脏病平均早10年左右,起搏后尚有35%恢复窦性心律,最长1例15 a后恢复。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Ⅲ°AVB占20%。Ⅲ°AVB因心排量锐减,急性脑循环障碍,脑缺血缺氧,出现阿-斯综合征发作,应及时起搏治疗。   有症状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起搏虽然不是绝对,但通常能改善病人的症状,是起搏的绝对适应证[4]。本组起搏器多为VVI型,随访3个月至6年余,所有患者植入起搏器后症状明显改善,头晕、乏力、胸闷、黑朦缓解,晕厥和阿一斯综合征发作均消失,生活质量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