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定量分析清代内蒙地区城镇发展特征.docVIP

基于GIS定量分析清代内蒙地区城镇发展特征.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GIS定量分析清代内蒙地区城镇发展特征.doc

  基于GIS定量分析清代内蒙地区城镇发展特征   自战国起,城市文明的曙光已经照耀于内蒙古广袤的土地,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着名的城市,如战国的云中、雁门、上谷、渔阳; 汉魏的盛乐城; 唐代的受降城; 辽代的上京、中京; 元代的上京、应昌路城; 明代的归化城; 清代的绥远城等。这些城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扮演区域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中心的角色。早在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俄国和日本便着手对东西蒙古城镇展开详细地调查。近年来,民族边疆地区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涌现了一批相关研究着作。   在单个城镇研究方面,包慕萍[1]以 16 -20 世纪的呼和浩特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游牧城市的概念;黄治国[2]侧重于对清代绥远驻防情况的梳理; 杨天姣[3]将目光延伸至 20 世纪上半页,分析该时期呼和浩特城市空间演变和影响因素; 今掘诚二[4]以萨拉齐厅为对象总结清代地方县城的结构特点。   在区域城镇研究方面,张斌[5]探索性地分析呼和浩特地区明 - 清 - 民国三个时期城镇体系的演变和驱动力; 翁道乐[6]将目光集中于清代漠南军事驻防体系构建、功能、后勤及影响; 冯文勇、王乃昂[7]等用统计方法对鄂尔多斯地区历史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王玉海[8]总结出清代内蒙东部农村在居住形式、规模、布局上的规律性; 赛娜[9]重点考察清代内蒙古西部城镇经济、社会情况。乌云格日勒[10]、何一民[11]教授等以大量详实文献资料为基础,对清代内蒙古地区城镇的形成、类型、形态、经济文化等进行系统得梳理,使内蒙近代城镇研究提升到整体性的高度。上述研究主要以文献分析的方法,还原清代内蒙古地区城镇在形态、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历史面貌,但较疏于对整体布局和时空演变的讨论。   文中以清代内蒙地区因蒙地开发而设的府、厅、州、县、附属城镇( 巡检司、照磨、经历等) 为研究对象,从计量地理学的角度,运用 GIS 的地图绘制、空间分析功能,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描述清代内蒙地区城镇发展特征,复原城镇聚落时空演变过程,为当今内蒙地区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性依据。   1 材料与研究方法   1. 1 研究区概述   1. 1. 1 研究区域划界   清代内蒙地区并不存在一个固定、完整的行政建置。清政府采取众建分势的策略,将漠南蒙古分为蒙古六盟、套西二旗、归化城土默特和察哈尔。在开垦的蒙地设置管理汉民的治所,并划归比邻省份,包括山西、直隶、奉天、吉林,导致清代内蒙与周边省份实际控制范围存在重叠、消长的状态。根据《清史稿地理志二十四》记载其界限: 东界吉林、黑龙江,西界厄鲁特,南界盛京、直隶、山西、陕西、甘肃,五省并以长城为限[12]。   综上所述,文中研究区域包括清代蒙古六盟、套西二旗、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地区,涉及今内蒙古自治区大部、河北与辽宁长城线外侧地区、吉林、黑龙江西部地区。   1. 1. 2 研究区概述   内蒙古地处明长城外侧、蒙古高原南端,海拔 1000m 以上的高原是地形主体。境内东部斜贯东北 -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中部横卧东西走向的阴山山脉,西部是南北延伸的贺兰山脉,延绵的山脉构成了南北自然环境差异的分界线。平原主要位于大兴安岭东麓、阴山南麓及黄河岸边。   自清以降,内蒙地区被置于统一的国家控制下,长城两侧游牧、农耕民族长期对立的状态得到缓解,为人口流动、城镇发展奠定政治基础。清初内蒙地区以游牧经济为主,施行盟旗制度。随着内地人地矛盾凸显,大量山、陕、直、鲁的汉民越过长城开垦蒙地,逐渐改变内蒙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了协调由此频发的蒙汉纠纷和防范蒙古贵族借此做大,清政府将内地府县制度移植该地区,与原有的盟旗制度共同管理。   1. 2 数据   聚落信息: 牛平汉《清代政区沿革综表》、乌云格日勒《十八至二十世纪初内蒙古城镇研究》、《清史稿地理志》、韩儒林《穹庐集 - 元史及西北民族史研究》、《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口北三厅志》、《承德府志》、《热河志略》、《宣统昌图府志》、《吉林府县志辑》[13]。数字高程模型 DEM(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于全球科学院计算机X络信息中心国际科学数据镜像X站的 ASTER GDEM 数据产品,水平精度 30m,垂直精度 20m; 1:400 万河流( 一 ~ 五级河流) 、行政区划( 省级至县级) 、各级城市居住点等数据于中国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清代省、府疆域矢量数据于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 CHGIS[14]; 长城堡寨数据于天津大学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课题组。   1. 3 研究方法   将文献记载聚落信息进行整理、转译,构建清代内蒙地区城镇聚落数据库。具体字段包括: 城镇级别分为 4 级,即府城( 1 级) 、厅城( 2 级) 、县城( 3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