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两篇》导学案1.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短评两篇》导学案1

《短评两篇》导学案 短评: 是一种篇幅短小、内容单一、简明扼要、机动灵便的编辑部评论。短评一般有两种情况:或针对某一问题,或配合某一报道发表言论。本课所选的两篇短评都属于前者。 《奴隶与盗贼》 这是1902年发表于《新民丛报》的一篇时评,揭发事实,指斥丑态,痛斥慈禧在八国联军侵华后惧外的丑态,悲叹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感情充沛,批驳有力,针针见血,是一篇短评的经典之作。 本文有许多突出的特点,首先是“短”。全文只有154字,不过十句话,不蔓不枝,极为简练,但是思想深刻,内涵丰富,让读者丝毫没有“空”或“涩”的感觉。(短而精,语言简练而思想深刻,是这篇短评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应该引导学生体会这一特点。)文章先用两句话指出三个新闻事实,高度浓缩且具有典型性(“保护外人之懿旨”、“公使夫人”、因教士而“下罪己之诏”),慈禧的媚态、外国人的霸道蛮横暴露无遗,取得了文约意丰的效果。接着用五个句子进行论证,虽然简短,但对称语句的使用加上一个有力的结句,暴露出中国人民当时所处的不堪境遇。短评最后以两个感叹词加一个反问句戛然而止,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其次,这篇时评针对性很强。时评总是以一定的新闻事实作依托的,文章开门见山地概述新闻事实,给出评论的由头,矛头直指慈禧卑躬屈膝、恭顺备至的媚外的丑态。“孝子之事父母”的比喻,形象而尖锐,给人痛快淋漓之感。 此外,本文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逻辑性。先是“民间如顺从朝旨乎,则奴隶而已矣”,一个假设,指出百姓的奴隶境遇;紧接着深入一层,“奴隶犹可,两重奴隶,何以堪之!”就是说,人民若是顺从了,不仅是清廷的奴隶,而且是外国帝国主义的奴隶,清廷是外国列强的奴隶这一层意思不言而喻。下面,运用对称句子,进一步深化主题,给出了第二重意义:朝廷认为“不屈”即“盗贼”,不仅对外国帝国主义来说是盗贼,对清廷来说也是盗贼。“奴隶盗贼,二者必居一于是”,把百姓推入了一个非奴隶即盗贼的可悲境地。纵览全文,抨击的力度一步一步升级,批驳越来越尖刻,质问越来越激烈,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寄托满腔悲愤的同时,实现历史厚度与人文关怀的高度统一──这也是本文历经一个世纪仍然余香犹存的重要原因。最后,随着“呜呼!何以使我民至于此极也?”的诘问,将漫溢的愤怒与不甘,化作“悲夫!”的一声长叹。 本文前边开门见山,中间打中要害,结尾戛然而止,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蕴涵的感情丰沛炽烈,字字铿锵;批判深入浅出,正中靶心。今天读来,其民本思想和忧国神情跃然纸上。文章不愧是“言论界之骄子”的经典之作。 《台上他讲 台下讲他》 这是一篇一事一议的短评,用一个典型事例说明一个普遍性问题。作者抓住某县那位分房小组负责人的言行不一,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人在台上讲的和在实际中做的不一样,必然会导致“台下讲他”的结局。这样的干部多了,就会失去民心。道理很浅显,角度却很独特。以“台上”“台下”寓干部与群众,以“他讲”和“讲他”揭示两者的关系,构思巧妙。 如果把标题比做文章的眼睛,这篇评论的“眼睛”则极富魅力。(本文标题的魅力可以让学生讨论解决,由此引导他们体会全文语言运用之巧妙。)首先是准确,标题准确地概括了全文的中心思想,既没有夸大,也不片面;其次是鲜明,不仅把文章中最重要的思想旗帜鲜明地提出来,而且批评之意也蕴含其中;第三是生动,一句“台上他讲,台下讲他”,便把这类人的形象以及危害勾画出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第四是精巧,一个“台上”,一个“台下”,一个“他讲”,一个“讲他”,形成一种回文之美,相互映照,相互衬托,活泼新颖,妙趣横生。 这篇评论的语言之巧不只表现在标题上,正文中写道:“实践证明,以‘声’作则则必不成则。”“以‘声’作则”一词是神来之笔,取成语的谐音,又可以准确表意,形象生动,毫不拘泥。文章最后议论道:“如果在台上只背‘台词’,和自己的行动是两码事,那么台下的人只会把他当成一个‘演员’,而不会把他当成一个党员。”相反相成,读起来琅琅上口。把“党员”比做“演员”,揭示了部分领导干部为谋取私利,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只是在群众面前表“演”“党员”这个角色,并不能以身作则。同时,也提醒这些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台上”的“演出”,“台下”看得懂。 整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藻,朴素精练,以大众化的语言揭示严肃的问题,要言不烦,反映了上世纪80年代初的时代特色。 思考与探究 一、这两篇短评所依据的新闻事实分别是什么?是怎样提出各自的新闻事实的? 本题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新闻评论必须以一定的新闻事实为依托的特点。 《奴隶与盗贼》依据的新闻事实是慈禧“回銮”以后的种种媚外表现:“保护外人之懿旨不下二三十次”,“公使夫人偶遇儿童指目,辄欲拿拷治罪”,“一教士之受辱,辄下罪己之诏”。文章开门见山概括叙述事实,提出论述的由头,进而举出两个并列的事实作为论证的依据。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