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经济学100问—黄典波.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目录 Content 第一章 心较比干多一窍:经济学的思维 (1) 第一章 心较比干多一窍:经济学的思维 (2 ) 第一章 心较比干多一窍:经济学的思维 (3 ) 第一章 心较比干多一窍:经济学的思维 (4 ) 第一章 心较比干多一窍:经济学的思维 (5 ) 第一章 心较比干多一窍:经济学的思维 (6 ) 第二章“市场先生”是好友还是损友:供需与经济学 (1) 第二章“市场先生”是好友还是损友:供需与经济学 (2 ) 第二章“市场先生”是好友还是损友:供需与经济学 (3 ) 第二章“市场先生”是好友还是损友:供需与经济学 (4 ) 第二章“市场先生”是好友还是损友:供需与经济学 (5 ) 第二章“市场先生”是好友还是损友:供需与经济学 (6 ) 第二章“市场先生”是好友还是损友:供需与经济学 (7) 第二章“市场先生”是好友还是损友:供需与经济学 (8 ) 第三章 做最聪明的消费者:消费与经济学 (1) 第三章 做最聪明的消费者:消费与经济学 (2 ) 第三章 做最聪明的消费者:消费与经济学 (3 ) 第三章 做最聪明的消费者:消费与经济学 (4 ) 第三章 做最聪明的消费者:消费与经济学 (5 ) 第三章 做最聪明的消费者:消费与经济学 (6 ) 第三章 做最聪明的消费者:消费与经济学 (7) 第三章 做最聪明的消费者:消费与经济学 (8 ) 第三章 做最聪明的消费者:消费与经济学 (9 ) 第三章 做最聪明的消费者:消费与经济学 (10 ) 第一章 心较比干多一窍:经济学的思维 (1) “君子国”里为什么也有讨价还价——经济人 轶闻趣谈 我国清代小说 《镜花缘》一书中杜撰了一个君子国。在君子国里, 人人都大公无私,绝不存有半点儿私心。 君子国也有交易行为,但卖者却少要钱,而买者却要多给钱。下面 是其中的一幕场景: 买东西的人说:“我向你买东西所付的钱已经很少了,你却说多, 这是违心的说法。” 卖东西的人说:“我的货物既不新鲜,又很平常,不如别人家的 好。我收你货价的一半,已经很过分了,怎么可能收你的全价呢?” 买东西的人说:“我能识别好坏货物,这样好的货物只收半价,太 有失公平了。” 卖东西的人又说:“如果你真想买,就照前价减半,这样最公平。 如果你还说这价格太低了,那你就到别的商家那儿去买,看还能不能买 到比我这儿更贵的货物。” 他们争执不下,买东西的人给了全款,拿了一半的货物转身就走。 卖东西的人坚决不让走,路人驻足观看,都说买东西的人“欺人不公” 。 最后,买东西的人拗不过大家,只好拿了上等货物与下等货物各一半儿 才离开。 经济学聊天室 说到人的本性,我国古代圣贤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性是善良 的;荀子则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是邪恶的。千余年来,关于人性的 本源究竟是善恶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在经济学世界中的人性假设则 是理性经济人。 理性经济人,又称作“经济人假设”,经济学正是在理性经济人的假 设下研究资源既定时的利益最大化问题:对个人是收入和效用最大化, 对企业是利润最大化和企业资产价值最大化,对国家而言就是GDP和社 会福利的最大化。换句话说,经济学认为所有人都是理性经济人,就是 一切行为的目标只为个人利益最大化。因此,“君子国” 中的人人利他的 思想和行为是不会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出现的。 理性经济人假定人的思考和行为都是目标理性的,唯一试图获得的 经济好处就是物质性补偿的最大化。亚当·斯密在 《国富论》中的一段 话对理性经济人有较为清晰的阐述:“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 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 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我们 自己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好处。”亚当·斯密的这段论述向我们表明:人 和人之间是一种交换关系,能获得食物和饮料,是因为每个人都要获得 自己最大的利益。 在经济学世界里,千差万别的活生生的人都是理性经济人:不懈地 追求自身最大限度满足的理性的人。它包含两层意思:人是自利的,同 时人又是理性的。也就是说,每个人做事情都是为了有利于自己,并且 每个人都知道做什么事情和怎样做事情才能有利于自己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