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代中国的用人制度
古代中国用人制度的演变 一、夏朝:世袭制 (1)依据:出生 (2)影响:下层人士没有参政的机会。 古代中国用人制度的演变 二、西周:世卿世禄制 1、依据:出生; 2、影响: (1)利:有利于维护西周王朝、各个诸侯国贵族的世袭地位,巩固统治秩序; (2)弊:造成一种封闭的官员选拔体系,不利于选拔人才。 古代中国用人制度的演变 三、战国 (一)思想:墨家(尚贤) (二)行动:商鞅变法(按军功授爵) 1、依据:战功; 2、原因:应对频繁的战争,需要军事人才; 3、影响: 利:(1)冲破以血缘宗法制为基础的世卿世禄制,为中国选官制度的新方向奠定坚实基础,推动中国历史发展; (2)打击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拓宽士人入仕的途径,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参与政权。 弊:没有形成固定的制度。 四、秦朝:各级官吏由皇帝任免 1、依据:才能 2、影响:皇帝控制地方的人事任免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 古代中国用人制度的演变 五、汉朝:察举制(包括察举和征辟制) (一)含义:郡国向国家举荐,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 (二)性质:自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三)西汉 1、汉武帝:创立察举制 2、依据:德才兼备 3、方式:举荐,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每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 4、地位: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四)东汉 1、依据:门第族望 2、影响: 材料: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等良将怯如鸡。 产生累世公卿的世家豪强地主,不利于培养真才实学的人才。 古代中国用人制度的演变 六、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一)含义:是一种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九品是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 中正是指: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 (二)依据:门第族望 (三)特点: (1)中央收归部分选官权,利于集权; (2)以等次对士人进行综合评价,便于授官; (3)考察标准比较全面,趋于合理。 (四)影响: 利: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治; 弊: (1)标准逐渐集中于家世;政权逐渐集中于世族; (2)有才能、出生低微的人,没有机会做官; (3)加深官民隔阂,激化社会矛盾导致腐败,削弱统治基础。 古代中国用人制度的演变 七、科举制 (一)演变: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1905年废除。 (二)史实 1、隋朝: (1)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分科考试; (2)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唐朝: (1)唐太宗:增设进士科,以明、经两科为主; (2)武则天:增加人数,创设武举、殿试; (3)唐玄宗:用高官主持考试,成为定制。 3、北宋: 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皇帝控制,以进士为主,实行糊名法,成绩优秀的直接做官。 古代中国用人制度的演变 七、科举制 (二)史实 4、明朝:八股取士 (1)八股文是指: 破题,开首用二句设破题意。承题,用三四句或五六句承接破题的意义加以说明。起讲,用数句或十数作为议论的开始,只写题大意,宜虚不宜实。入手一二句或三四句,为起讲后入手之处。以下起股至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中心。这四股中,每股又都必须有两股排比对偶的语句,一般是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亦有联属者,共合八股,故名八股文。 (2)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 (3)实质:思想文化专制。 科举取士的实质: 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利: 1、用人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打破特权垄断,有利于选拔庶族人才,为下层人士参政提供了机会,扩大官吏人才来源和统治基础; 3、考试体现一定的公平公正性。 弊: 八股取士,束缚知识分子思想,选拔的人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阻碍科技、文化和社会进步。 小结: 1、选官制度建立的目的: 强化专制统治,重视集纳人才以充实执政集团,提高行政效率。 2、选官制度建立的(共同)作用: 有利于维护地主阶级封建统治,促进封建社会发展。 合作探究:有人说今天的公务员考试是对科举制的批判和继承,对此应该怎样理解? 吸收科举制公开、公平、公正和量才录用等因素,舍弃其不合理的因素,增加合符时代、国情的新因素。 合作探究:该如何客观公正的认识古代中国的用人制度? 1、地位、目的:巩固统治的措施; 2、作用: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考纲解读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文言句式.ppt
- 原创高中语文精美课件 呼唤生命教育1.ppt
- 原来PPT也可以变魔术哦,太神奇了.ppt
- 原创高中语文精美课件 雨霖铃3.ppt
-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语言诗歌鉴赏炼字公开课.ppt
-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考纲解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ppt
- 厦门的特产.ppt
- 去宝岛夜市 品尝台湾地道特色美食.pptx
- 参考-西方哲学史沙龙4.ppt
- 原版《春天的雨点》ppt.ppt
- 金融产品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积极适应市场风格,行为金融+机器学习新发现.pdf
- 交运物流2024年度投资策略:转型十字路,峰回路又转(2023120317).pdf
- 建材行业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板块持续磨底,重点关注需求侧复苏.pdf
- 宏观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复苏之路.pdf
- 光储氢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复苏在春季,需求的非线性增长曙光初现.pdf
- 公用环保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电改持续推进,火电盈利稳定性有望进一步提升.pdf
- 房地产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聚焦三大工程,静待需求修复.pdf
- 保险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资产负债匹配穿越利率周期.pdf
- 政策研究2024年宏观政策与经济形势展望:共识与分歧.pdf
- 有色金属行业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新旧需求共振&工业原料受限,构筑有色大海星辰.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