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2生活环境与健康
大“尘”都 第一节 大气环境与健康 一、大气理化性状与健康 (一)大气垂直结构及化学组成 对流层:10-16km 平流层: 大气层 中间层 热 层 外逸层 对流层大气层下面最靠近地球表面的部分。具有的特点:气温递减、对流运动及受地面状况和人为活动影响最严重。平均高约10公里,是对流(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最旺盛的区域,也是天气现象发生的地方。大气中的水汽,约有80%存在于对流层,因此它也是蒸发、云、雨…最经常出现的区域。一般而言,越接近地面水汽含量越高,因为溫度较高而且较接近来源(如:海、湖、森林、沼泽…) 平流层:对流层顶到55km左右高度,含臭氧带(15-35km)。 中间层:平流层顶到85 km左右高度。 热层:中间层顶到800 km左右高度,由于紫外线、宇宙线的作用,处于电离状态。气温随高度增加。由于电离子会吸收、反射电讯,电离层的状况对长程通讯影响很大。 逸散层或外层大气:800 km以上的大气层。 (二)大气的组成与健康 自然状态:无色、无臭、无味的混合气体。包括氮、氧、氩、二氧化碳及微量惰性气体组成的干洁空气、水汽和悬浮微粒三部分。 空气氧含量降至12%,人体呼吸困难;降至10%,智力活动减退;降至7%~8%,,可危及生命。 大气中的水蒸气主要来源及作用。 大气中的悬浮颗粒,主要是大气尘埃和悬浮在空气中的其它杂质。 (三)大气物理性状及其卫生学意义 1、太阳辐射 (1)紫外线(波长100-400nm):适量的紫外线照射对机体是有益的。 第二届哥本哈根光学会议将紫外线辐射 (ultravioletradiation,W)分为三段。 ①UV-C(200nm-275nm)段紫外线 杀菌作用、损伤细胞。能使蛋白质分子产生光化学分解,还能穿透细胞核,使DNA分子单核苷酸之间的磷酯键和嘌呤、嘧啶间的氢键破坏,从而引起蛋白的变性、凝固,导致细菌的死亡,该段紫外线对正常的人体细胞也具有杀伤作用。 不同细菌对不同波长紫外线的敏感性不同,但紫外线波长愈短,杀菌效果愈好。所以一日之中,中午12点到下午2点紫外线强度最大。波长最短。空气中的细菌数量也最少。冬季和多云天气,紫外线对空气的杀菌作用大大减弱。 长波紫外线可刺激体液及细胞免疫活性,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反应,增强人体对感染的抵抗力。 紫外线还可促进生物氧化过程,加速创伤愈合。增加血红蛋白,使血液中 红细胞及白细胞数目增多。 过强的短波紫外线直接照射眼睛。可导致雪盲和电光性眼炎。 雪盲是光损伤的一种。高原紫外线强,加上雪地的强反射,人在雪地里游玩、行走、角膜大量吸收紫外线后6小时左右,就会发生异物感、刺痛、畏光、流泪,检查可见两眼睑痉挛,角膜有白色细点状的浅混浊。上述典型的症状和在雪地两眼未加保护的病史,很容易诊断。 ②Uv-B(275nm-320nm) 红斑作用,抗佝偻病作用,提高机体免疫水平。 紫外线照射的生物学剂量以红斑作用为剂量单位来表示,这是人体对Uv-B段的特异反应,它是指皮肤受紫外线照射后,在一定时间内皮肤上出现刚刚可辨认的红色斑点所需的剂量。人体每日约需1/8~1/2的红斑剂量。 被照射部位出现皮肤潮红现象叫红斑。 原发性红斑可在紫外线照射后立即发生。 继发性红斑是在紫外线照射后6~8小时后发生。 紫外线的照射可破坏表皮细胞,放出的组织胺和类组织胺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反射作用引起皮肤表面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结果皮肤发红,水肿。 维持正常的钙磷代谢和骨酪的正常生长。体内维生素D不足时,血中磷酸酯酶活性增高,无机磷含量下降,以致体内磷负平衡,并导致钙负平衡,引起骨钙化不全。X线骨端改变。故用维生素D预防佝偻病的同时,还必需接受太阳紫外线的照射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佝偻病患病率的季节性变化与太阳紫外线辐射的季节变化是一致的,春季最高,秋季最低。对于婴幼儿及儿童有预防佝偻病的作用。 ③UV-A(320nm-400nm) 色素沉着作用,又称晒黑作用,这是人体对光线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UV-A可以使人皮肤细胞中的黑色素原(二氧二苯氨及其同族)通过氧化酶的作用,转变成黑色素,并且沉着于皮肤,从而保护皮肤使其不致过热。被色素吸收的光能变成热能后,可使汗液分泌增加,增强局部散热作用,同时防止短波光线深入穿透组织,避免深部组织的过热和受害。 (2)红外线红外线(热射线) 波长范围在760nm-1000nm。 生物学作用:热效应.可使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引起照射部位或全身温度升高,促进新陈代谢和细胞增生,具有消炎、镇痛作用。临床用于治疗慢性皮肤病、神经痛、冻伤。 晶状体对红外线较为敏感,由于晶状体无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天津财经大学202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pdf VIP
-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法(全章)》PPT教学课件.ppt VIP
- 数字集成电路部分课后习题chapter11ex.pdf VIP
- 安全通信与安全通信标准EN50159.pdf VIP
- 消防安全管理方案.docx VIP
- 锂电池储能系统技术协议.docx VIP
- 四年级数学下册《每日一练》全52套.pdf VIP
- 2025年福建厦门海关口岸门诊部招聘检验检测岗8人笔试附带答案详解.docx VIP
-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pdf VIP
- DB37_T 4614.2-2023 “爱山东”政务服务平台移动端 第2部分:运营管理规范.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