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矿井地质 修改.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章 矿井地质 修改

第三章 矿井地质 第一节 区域地层 本矿区赋存的地层有太古界阜平群和龙华河群,下元古界滹沱群和上元古界震旦亚界长城系,古生界的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的三叠系及新生界的第三系、第四系。现根据区域地质资料由老到新叙述如下, 一、太古界 1.阜平群: 阜平群为区内出露的最古老地层,由经过中—深程度区域变质作用及较强烈区域性混合岩化作用的各种片麻岩、浅粒岩、大理岩及斜长角闪岩等组成。最大厚度8100米。出露于盂县北部的阎家庄、北木口一线以东,车轮、下口镇一线以北的晋冀交界地区。 2.龙华河群: 龙华河群由经受浅—中程度区域变质作用及不同程度混合岩化作用的各种片麻岩、变粒岩、片岩、斜长角闪岩及大理岩等组成,最大厚度达11129米。与阜平群呈不整合接触关系。出露于盂县北部的龙华河及乌河下游和滹沱河两侧的地区。 据百万分之一航磁图资料表明,在盂县、阳泉、寿阳之间有隐伏的混合岩化中心存在,其长轴方向近东西走向。 二、元古界 1.下元古界滹沱群: 滹沱群是一套巨厚的碎屑岩—碳酸岩—火山岩的浅变质岩系。主要有变质砾岩、砂砾岩、石英岩、板岩、千枚岩及白云岩等组成。不整合于龙华河群之上,厚度大于3676米。东部出露于昔阳、和顺以东的晋冀两省交界区域,北部零星出露于定襄县蒋村、东治镇一带。 2.上元古界震旦亚界长城系: 该系为一套石英岩状砂岩,含燧石条带及结核的白云岩为主的滨海—浅海相沉积。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为区内第一个沉积盖层含藻类化石,厚693米,出露于平定县东部的营庄及昔阳、和顺东部的东冶劲—皋落—水峪带,呈近南北向断续出露。 三、古生界 1.寒武系: 为一套砂岩、泥岩、页岩、鲕状灰岩及白云岩等组成的碎屑岩—碳酸岩沉积,总厚450—560米。与下伏长城系不整合接触。北部在盂县高庄、兴道—柳沟。下口南侧一线呈东西向带状出露,东部在平定、和顺东部的北阳坡,昔阳—东固壁—银南垴—桃躯村—后口庄一线,呈近南北向带状出露。 (1)下统: 馒头—毛庄组:底部有一层0.1—2.0米的含砾砂岩;下部为紫红、灰绿色泥岩及页岩,夹灰绿色泥质白云岩及中、细粒砂岩;中部为黄绿、灰黄色薄层泥质、白云质页岩互层;上部为白云质灰岩。紫红色页岩夹少量紫灰色钙质页岩及紫红色泥岩夹紫红色微晶白云岩。厚25—120米,产三叶虫等化石。 (2)中统: 主要由灰、深灰色厚层鲕状灰岩及少量白云质灰岩及钙质页岩所组成。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建造,厚170—240米。产德氏虫等三叶虫化石。 (3)上统: 主要由泥质条带灰岩、竹叶状灰岩,白云岩等组成的浅海相碳酸盐沉积,产褶盾虫、方头虫等三叶虫化石,厚度140—250米。 2.奥陶系: 广泛出露于矿区东北部的弧形区域内,即昔阳白羊峪—东塞—平定郭家山、石门口—阳泉白羊墅、张家井—盂县仙人、长池、峰岭村一带,厚度为615—733米。 (1)下统: 主要由含燧石结核的亮晶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组成。厚度123—203米。底部为黄绿色白云质页岩或钙质页岩,下部以含燧石条带或燧石结核的白云岩为主,中上部皆为白云岩及少量白云质灰岩。产网格笔石、小栉虫、蛇卷螺等化石。与下伏寒武系为连续沉积。 (2)中统: 主要由泥晶灰岩、花斑状灰岩、角砾状泥灰岩、白云质灰岩及少量石膏所组成。为一套浅海相—泻湖相反复交替出现的碳酸盐岩与硫酸盐岩混合建造。与下伏地层连续沉积。产阿门角石和小豆房沟角石等头足类动物化石。 (本统岩层韵律性强,按岩性、古生物、沉积旋回等特征划分为三组、八段) 下马家沟组: 总厚125—225米,岩性横向变化小,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第一段:主要由黄灰色薄层状泥晶白云岩、泥灰质白云岩、泥灰岩和石膏夹层组成。地表及浅部多为膏溶角砾岩、部分地区有底砾岩存在,厚度11—40米。 第二段:主要由灰色及黑灰色中层状泥晶灰岩,含白云质灰岩及花斑状灰岩组成,厚35—80米。 第三段:主要为灰黑色中厚层泥晶灰岩、白云质灰岩与薄层白云岩互层、厚50—75米。 上马家沟组: 该组总厚180—275米,底部岩性稳定,顶部岩性变化较大。 第一段:主要由灰—土黄色薄层泥晶白云岩、灰质白云岩组成。地表多见膏溶角砾岩、据盂县、阳泉白泉、下五渡、平定北暂石等钻孔资料。本段夹较多石膏层,石膏多为青灰色或白色,多为致密块状、角砾状。本段厚度以阳泉市韩庄最薄,为20米,盂县城关最厚达79米。 第二段:主要由灰及黑灰色中厚层泥晶灰岩,花斑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及薄层白云质灰岩所组成。厚84—108米。 第三段:主要为灰及黑灰色中厚层泥晶灰岩与薄—中层状灰质白云岩互层,厚20—62米,部分地区夹石膏层或膏溶角砾岩。 峰峰组: 第一段:上部和下部为土黄色或黄灰色薄层泥晶白云岩,泥灰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中部为20—30米的青灰色中厚层花斑灰岩和生物碎屑灰岩。据平定北暂

文档评论(0)

almm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