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远征歌魂 2013年2期
一
“采采布吕,湛湛江枫。探比兴之源,书咏歌之礼。”
这是《旧唐书》记载的唐初时对诗人们的期盼,它也是对唐乐府后来的发展有过很大影响的理论概括。那时的人也懂得(为帝王)厚今薄古,认为世代有文质,风俗有淳醢,主张站在今人的制高点,看待乐府过去的民歌。一向有人认为孔子对诗三百的改造加工,才使其“致远不泥,永代做程”,一脉下来就是“经”的赞歌。而对于孔子的删诗书、定礼乐争论也不断。特别是他掌管乐府,认为前几百年的民歌,“淳朴之时伤质,民俗之语不经”,把活生生的民歌,删得太狠改得太多,最不该的是“饰以文言,考之弦诵”,规整成了官样歌词。所以有人批评《诗经》集大成其实是集小成。
可是无论如何采风精神保留不断,接地气的工作总有人孜孜不倦。民歌万寿无疆,道所以然矣,天地之情所以然矣,是以有文脉之议。
历史就是这样,好东西流失的可能更多。更可惜的是“孔子西游不到秦”,后来者谈《诗经》都以雅郑之音为代表。他们没有能听得到陕北的民歌。可见,圣人虽垂百代也不免有遗漏,历史的时光等不及给他们更多机会,他们只是开创了道路,留给后人继续。这是我读到刘志成的散文《陕北歌悠悠》时,一缕凌乱的思绪,发一点思古之幽情,但也不是完全无缘无故。思绪有时候文不对题,甚至近乎奇谈怪论,沾边不沾边的,我自己也问自己,为什么这样想,这是哪跟哪呀?但这确实是当时油然而生的想法,拐到圣人那里去了,权且也当作“学国学”。的边际时髦。
二
刘志成的《陕北歌悠悠》,我视为一篇关于民歌的文学论文,是他用小半生时间出色完成的论文,根基深厚,逻辑缜密,立论高远,论述别致,是属于文学学术论文散文化的新书写,更加开放,更加适性,更加深入,在许多规范的经院式的论文中,赫然脱俗,出类拔萃,不同凡响。记得易中天读完《万历十五年》曾感慨道:“原来论文可以这样写。”古文每每是文史哲不分家的,当然,《陕北歌悠悠》更是一篇出色的抒情散文。情感真实,饱满朴素,书写恣肆自由,话语形式个性化极强,且???着鲜明时代印记,更使她成为最具个性的散文珍品。后人评论《史记》称之为无韵之《离骚》。细细玩味,指的就是文与质并茂、华与实连蒂。那些悲欢离合与兴衰际遇的感叹,都在文章中。微言大义中又有诗情灌注。所以想单独来谈《陕北歌悠悠》的原因,大概一多半在此。
其实,刘志成的散文,已经很有名气,他的散文《怀念红狐》《裸袒的渴意》都可视为他的代表作,得到国内好些大型期刊和著名作家的首肯。其中《怀念红狐》还被选为苏教版高中语文参教的必读教材。那么这一篇《陕北歌悠悠》,我是当做民歌论文来读的。试想,《过秦论》《盐铁论》哪篇不是优秀的散文。兴叹斥掘其中的论述,又有着诗一样的美丽语言,令人玩赏兴味不绝。每个句子都是珍珠宝藏。刘志成的《陕北歌悠悠》你若能窥出其中的血肉脉络,便知他是在论述文章之道、文学之道、民歌之魂。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历史上最为靠近崛起强盛的时期,一个走向伟大复兴的战略机遇期。由于我们的文化崇尚和谐友好,我们这个民族向来被别人视为温文尔雅、含蓄内敛、和平宁静。但在种种柔和形象的背后,中华民族骨子里的精神却是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和励志进取。陕北民歌展示的就是熔铸进华夏儿女血液里,植根于生命源头最真实的呼吸和呐喊。民歌造就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雄健、刚强、自由和奔放。这也是刘志成的艺术追求,是他的心声表达,更是不断滋养他的创作生命日益成长的艺术之根。
民歌也是诗歌,而且是诗歌的母体。《陕北歌悠悠》把陕北民歌那样从绿叶到支脉再到芳香,从泥土到花朵再到硕果,从源到流,彻里彻外,彻头彻尾,说到了骨髓里。你读着读着,不光感到散文的美,也感受到传统的诗论之美。刘志成是一位最懂得陕北民歌,也最会讲会唱陕北民歌的学者型的作家,同时称得上是一名陕北民歌出色的歌手。不过这位歌手不同于其他,很有点特别,他是生活在今天的歌手,也是位文化的歌手。文化一经形成,就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任何独立也离不开人,离不开生命本真。民歌的传承,代代不竭,代代不衰,是和生存着的生命紧紧相连的。刘志成讲他对民歌的热爱,从天籁童真说起。其实每一个人的文学艺术的被植入,被启蒙,都有着与生俱来的成分,西方理论家称为先验。刘志成说“民歌有时候象一件远古的器物,他带着泥土的痕迹,爱情的痕迹,山和水的痕迹,带着人类童年时期的痕迹”。我想这器物是存在的,它就是诗歌的神器。不在庙堂的神龛里,而是在生活中,只是看不见,不经意。他的爷爷在他出生时,一高兴就吼开了信天游:
“太阳药,出来药,一竿子高噢,我召见―――我的格孙孙他来了。”这比真的还要真,真的没办法。因为他发掘了其中的美,于是就成了诗,成了歌。民歌就如他们家的自媒体。民歌又如同一粒种子,他的后面就成了一棵大树。也像野草一样,年年岁岁,黄了又青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