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山文化“坛庙冢”与原始礼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红山文化“坛庙冢”与原始礼制   摘 要: 中华文明的礼制贯穿在五千年的文明中,红山文化中的“坛、庙、冢”无疑是中华文明中原始礼制的表现。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华文明的礼制核心反映为祭祀天地、崇拜祖先和崇尚王权,基于这三点可以看出红山文化中的“坛、庙、冢”正是这三个表现的原始礼制体现。   关键词: 红山文化 “坛庙冢” 原始礼制   礼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也是其突出的特点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与礼制的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大戴礼记》曾极其精当而深刻地从自然、人生和社会三个层面,把中华礼制文化的核心概括为祭祀天地、崇拜祖先和崇尚王权这样三大基本内容[1]。三代后的古代中国,崇祀天地的重要场所就是南郊礼天和北郊祭地,其基本的物化载体是天坛和地坛;崇拜祖先的最基本形式是宗庙祭祖,其物化载体是宗庙建筑;尊崇王权则表现在王权被神化,其基本物化载体形式众多,包括器物、建筑及陵墓。基于这些,从红山诸文化中已可看出逐渐形成的原始宗教信仰,原始社会制度,以及古国雏形。   一、红山文化中的礼天祀地与宗教起源   自然与人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没有大自然就没有人类本身,大自然不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而且是人类精神世界赖以形成的基础。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原始社会,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极其低下,人类的生存几乎完全依赖于现有的自然资源和栖息条件。而自然界对人类的恩赐与灾难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人类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渺小脆弱。面对变幻莫测的大自然,红山先民逐渐对自然界产生神秘感、依赖感和敬畏感。他们认为自然界是高于一切的,它操纵着天,控制着地,主宰着人类的生老病死。原始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当自然被抽象时,一个个虚无缥缈、各霸一方的“神”就产生了。   原始人类认为自然界的万物是有灵性的、神圣的、是人类力量所不能达到无法企及而万能的。他们用这种观念解释自然界的多样性、变幻性和喜怒无常的情态,并通过对自然的崇拜和祭祀寻找与自然沟通的方法途径,从而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崇拜看似向神顶礼膜拜,其实是原始人类通过祭祀影响自然使之为自己造福。“他们把自己对大自然全部丰富的情感,包括热爱、畏惧、依赖、赞美、敬佩等复杂的情怀,倾注到崇拜形式下的精神创造活动中去,催生出原始舞蹈、音乐、美术、雕塑、神话,形成一整套原始文化,而宗教就是这种原始文化的包罗万象的纲领和普遍根据”[2]。   原始人类并不知道地球与大气的道理,在他们看来,地面以上的空间就是天,而脚下目之所极就是地,所以中国自古就有天圆地方之说。在《牛河梁遗址考古发掘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那些以单层石块砌成,边缘都以大块河卵石砌出两圈,石圈内铺设较小石块形成台面的圆形祭坛,最初的功能应该是用于祭祀太阳,而其北面的石圈形台址与方形基址相互对称使用,具有了祭天祀地的意义。牛河梁积石冢冢体本身就是庞大而规整的地上砌石建筑,由于层层叠起的石台阶都在冢的周边,冢顶就显得宽敞而较平坦,其状非方即圆,或方圆结合,上圆下方,方圆相叠,十分规整而考究,所以积石冢的冢体本身就已具备了祭坛的功能,“有的三层圆结构的祭坛更酷似明清时期北京天坛的圜丘。冢坛又围绕神庙而设置,表现出浓厚的宗教祭祀氛围和以神为明确的祭祀对象”[3]。   从红山文化的祭祀址、墓葬中出土的玉器来看,分为装饰类玉器(玉环、镯、珠、牌饰等)、工具类玉器(斧、钺、棒形器、钩形器、纺瓜等)、动物类玉器(猪首、兽面形器、鸟、龟、鱼等)、人物类玉器(玉人)及特殊类玉器(勾云形玉器、玉箍形器、璧、双联璧、三联璧等),其中以玉璧、玉箍形器最受注目。在红山文化墓葬中,玉璧往往是在殓葬时作为特殊象征意义而放置在墓主人身体上、下、四周等特定位置。牛河梁第二地点M21出土10件玉璧,呈对称状放置在墓主人头骨两侧、臂骨内侧、大腿骨外侧及小腿骨下面。牛河梁第5地点M1出土2件玉璧,对称放置在墓主人头骨左右两侧。玉璧具有多种功能,圆的外形象征苍天,中间的圆孔则象征太阳,故它是原始先民用来祭祀苍天和太阳的礼器,礼天是玉璧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玉箍形器在牛河梁第二地点M14、M15、M21,牛河梁第三地点M7等均有出土。这类玉箍形器常出自大、中型石棺墓内,其出土位置多数是横置在墓主人的头部,也有的放置在墓主人胸部过肩部。从玉箍形器的形制和出土位置等情况来分析,它有可能是束发的工具[4];也有可能是一种铲东西或撮东西的用具[5],其原形应是对骨匕或相关骨质器具模仿的结果;还有可能是模仿陶质斜口器,作为重要的祭祀器物来使用。它与无底形陶器的造型也有一定关系,其贯通天地的祭祀功能突出[6]。从器物形制来看,玉箍无底――下可直接与地神相通;玉箍无顶(或盖)――上可直接与天神相接。天神俯视一贯而地,地神仰视而一贯至天,进而达到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