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ma》教案板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教学目的:
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驳论文的论证方式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本文收入《且介亭杂文》,属鲁迅后期杂文。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就发烧,“自觉肋痛”,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可是,健康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再则,它以这种问句的形式出现,悬而不论,这是很巧妙的。若用陈述句或反问句,则太直白,没有张力;而现在的标题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自信,或也包含投向大众的关切和询问……而这几方面内容又是交织在一起的,这就使标题内涵非常丰富。鲁迅向来擅长在标题上做足文章,这篇也是一样。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华盖集》《坟》等。
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
选自《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
选自《呐喊》:《社戏》《故乡》
选自《野草》:《雪》《风筝》
三、字词检测: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慨叹(kǎi ):感叹。
玄虚(xuán):虚幻不实,神秘莫测。
地大物博: 疆土辽阔,物产丰富。
渺茫: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诓骗(kuāng):说谎骗人。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玄xuán虚之至:用迷信的一套来迷惑人已到了极点。
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四、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在文章前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的什么谬误论点?这论点以什么作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2、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作者是如何进行批驳的?
3、作者正面提出了什么观点?又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五、合作探究
1、在文章前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的什么谬误论点?这论点以什么作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对方的谬误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对方论据是: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先是自夸“地大物博”,后是寄希望国联,再后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最富于讽刺意味的文字是:“总自夸”“只希望”“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
2、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自我炫耀的样子;“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形象,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3、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作者是如何进行批驳的?
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好像抖包袱,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这是直接批驳。
要驳论证,关键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对方或因为己方利益或因为认识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实掩盖了真相,这就需要作者能拨乱反正。因此驳论证比驳论点、驳论据更能体现智慧的力量。
4、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号起什么作用?
起讽刺否定的作用。
5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附解析】山东省德州市夏津三中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上)第二次月考数学试卷.doc
- 【附解析】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南沈灶镇中学2014-2015学年七年级(下)期中数学试卷.doc
- 【附解析】广西梧州市蒙山二中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上)第二次月考数学试卷.doc
- 【附解析】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白石镇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期末考试试题.doc
- 【附解析】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双语中学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上)寒假第一次招生考试数学试卷.doc
- 【附解析】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市万盈二中2014-2015学年八年级(下)第1周数学假期作业.doc
- 【附解析】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南沈灶镇中学、苏东双语学校2014-2015学年七年级(下)第一次月考数学试卷.doc
- 【附解析】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城南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七年级(下)第一次月考数学试卷.doc
- 【附解析】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2014-2015学年八年级(下)期末数学试卷.doc
- 【附解析】河南省北大附中分校宇华教育集团2015-2016学年七年级(上)月考数学试卷(12月份).doc
-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九年级上册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同步练习.doc
-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九年级上册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doc
-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九年级上册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doc
-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九年级上册 19《范进中举》导学案.doc
-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九年级上册 19《范进中举》同步练习.doc
-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九年级上册 19《范进中举》教案.doc
-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九年级下册 11、《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doc
-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九年级下册 11《我的叔叔于勒》同步练习.doc
-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九年级下册 11《我的叔叔于勒》教案.doc
-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九年级下册 19《鱼我所欲也》教案.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