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中国佛经翻译史上文和质
浅谈中国佛经翻译史上文和质 【摘 要】在中国佛经翻译发展史上,从最初的汉译佛经开始,就出现了文与质的区别和论争。文与质不仅是翻译方法或风格的分歧,更是在译入语的操纵下,译者如何选择文或质的翻译策略,然而文与质的相别相争最终在玄奘新译中实现了相合相融。研究中国佛经翻译史上文与质,对中国当代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关键词】佛经 翻译 文 质
中图分类号:G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7-08.008
引言
学界对中国佛经翻译史的研究,一般都要追溯到汉译佛经。佛经翻译自东汉桓帝末年开始,魏晋南北朝时得以进一步发展,到唐代臻于极盛,北宋时期业已势微,至元明以后逐渐销声匿迹。在历时近千年的佛经翻译史中,文与质的相争相融贯穿始终,成为一个颇为奇特的现象。在本论文中,笔者拟从文质之别、文质之争和文质之合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文与质。
一、文与质之别
文和质这两个概念源于《论语》:“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在孔子看来,文指的是礼乐之类外在的文明表现,而质则指仁义之类内在的道德修养。由原意引申开来,文便指文章的遣词造句等外在形式,而质则指文章的中心内涵等实质内容。而吕?则认为,“文是修饰,在翻译时修辞力求与汉文接近,质就是朴质,在翻译上忠于原本,采取直译的方法,与汉文就有一些距离,比较艰涩难读”[1]。在其看来,文即意译,在翻译过程中,无论内容还是风格,都有所改变;而质即直译,在翻译过程中,无论是内容还是风格,尽可能的忠实于原文。然而,直译并不意味着译文没有任何润色修饰,意译也并不意味着译文一定要文采飞扬。译文的华丽或质朴,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文自身的特点,而非翻译方法。因此,文质和直译意译不可简单的画等号。
围绕着佛经翻译的文与质,中国的佛经译者大抵可分为文质两派。如以释道安为代表的佛经译者为再现佛经原作的本来面目,多用音译,虽晦涩难懂,尽显朴拙,但也存其真质,翔实可靠,因而被归于质派。
释道安(314-385年),东晋前秦时高僧,常山扶柳人。道安是质派的典型代表,十分强调原文的作用,主张严格的直译,反对删削原文,其著名译论当属“五失本,三不易”之说,其中的“二失本”和“一不易”对文质问题都有所论述,“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然般若经三?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2]。
而随后以支谦为代表的佛经译者,则主张删削原文,并对译文加工润饰,但凡有胡音的地方,尽量删减,重新用汉语表达,所译佛经文辞华丽简约,通俗易懂,因而被归于文派。
支谦,又名越,字恭明,原为月支人,生于中国,深受汉文化熏陶。他主张对译文加工润饰,让接受佛经的大众看懂,所译佛经简略文丽,易被汉人接受。支谦在改译支谶翻译的《首楞严三昧经》时,凡是支谶译文中辞质多胡音的地方,尽量删去,重新用汉语表达。一些人名,如须菩提舍利佛等,支谦也用相应的汉语释义,翻译为善业和秋露子。《合首楞严经记》赞扬支谦“才学深?,内外备通,以季世尚文,时好简略,故其出经,颇从文丽。然其属辞析理,文而不越,约而义显,真可谓深入者也”[3]。
二、文质之争
所谓文质之争,指的是中国佛经翻译史上,文质两大派别围绕佛经翻译展开的一系列关于翻译实践和理论的论争。
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最先出现并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质派,其译法相对保守,采用的是再现佛经原文精华的音译。须知在佛经翻译初期,译者进行的是一项开创性工作,难度极大,而且佛经翻译者皆为信徒,对佛经原文顶礼膜拜,不敢有丝毫逾越,再加上佛经的最初译者大多为自西域、天竺而来的僧侣,其汉语水平十分有限,因而,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质派最先出现,并在最初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随着佛经翻译实践的发展,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后人不断改进,为使译文通顺流畅,符合汉语的阅读习惯,进而出现文的倾向。这些文派的佛经译者,或生于中国,或久居中华,因而对汉语及汉文化都有较深入的了解,所译经文也就更倾向于汉语,于是在质派之后,中国的佛经翻译史上又出现了文派。
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关于文质最早的一场争论出现于公元224年。当年,天竺译者维祗难将《法句经》带到武昌与竺将炎共译;之后,让“学深澈,内外备通”的月支译者支谦对其进行校译,没想到一开始,支谦就批评竺将炎“虽善天竺,未备晓汉,其所传言,或得胡语,或以义出音,近质直”,嫌其所译“其辞不雅”。维祗难替竺将炎辩护说:“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者,当今易晓,勿失厥义,是则为善。”认为佛经的翻译贵在质朴,不加文饰。维祗难的观点得到其他译者的赞同,他们纷纷举出老子和孔子的言论来说服支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浅议职业中学语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doc
- 浅议职业学校制度建设与人文管理.doc
- 浅议职业学校学生德育教育.doc
- 浅议职业教育中教师角色转变.doc
- 浅议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堂教学.doc
- 浅议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存在问题研究.doc
- 浅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doc
- 浅议职工体育在企业群众工作作用.doc
- 浅议职校英语教研活动开展.doc
- 浅议联合体承接EPC总承包项目施工管理要点.doc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6讲 遗传的分子基础(检测) (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3讲 酶和ATP(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9讲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8讲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