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物对底栖动物的影响研究概述.docVIP

环境污染物对底栖动物的影响研究概述.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环境污染物对底栖动物的影响研究概述   【摘要】 底栖动物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类群。本文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环境污染物的分布特点、个体生活行为、形态解剖结构、致畸性、酶系统代谢等方面概述环境污染物对底栖动物的影响研究。   【关键词】 底栖动物 重金属污染 有机物污染 研究概述      底栖动物是指其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一类生物,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类群。底栖动物与人类生活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有些大型底栖动物是鸟类和鱼类、虾类等其他动物的直接食物来源,人类也常食用可食性大型底栖动物。由于底栖动物生活相对稳定、地区性强、容易计数,对环境变化反应敏感,可以较好地反映其生活环境的水质和底质的污染状况,被广泛运用于海洋、湿地、湖泊、河流等环境污染的研究。对底栖动物造成严重影响的环境污染物主要有重金属污染和有机物污染等。本文从宏观到微观不同层面简要概述环境污染物对底栖动物的影响。      1 环境污染物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      底栖动物对栖息环境变化反应非常敏感,当水体或底泥受到污染时,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及生存范围会发生改变。   张 波等(1998)[1]选取芝罘湾底栖动物中10个代表种与12项环境因子进行典型生物种类与环境因子间的多元回归分析,对重金属和石油在生物体的累积以及一些环境污染的指示生物进行讨论,结果表明,该海域重金属和石油污染的变化导致底栖动物群落组成的变化。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物种多样性明显降低,对污染敏感的动物绝迹,耐污染物种大增,从而影响底栖动物的群落构成。龚志军等(2001)[2]在武汉东湖营养水平不同的四个湖区,对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进行周年研究。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与营养水平呈相反趋势,富营养化导致多样性明显降低。颤蚓类对水质污染很不敏感,软体动物对水质污染较敏感,最敏感的底栖动物有蜉蝣若虫。研究还表明,霍甫水丝蚓的密度与水体营养水平呈正相关系,在超富营养水体中密度最高,这主要归因于该种类能耐受由于有机物大量分解而造成的低氧甚至缺氧环境,而其他底栖动物在这种环境下往往受到抑制甚至死亡。熊金林等(2003)[3]对湖北梁子湖水系污染程度不同的4个湖泊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进行周年研究结果表明,底栖动物种类数、物种多样性与湖泊受污染程度呈负相关系,密度与污染程度大体上呈正相关;讨论了底栖动物环境指示种生态特性,研究表明中国长足摇蚊的密度与水体营养水平呈正相关,软体动物种类数与湖泊污染程度呈负相关。通过对软体动物、寡毛类及摇蚊类密度和生物量在不同湖泊之间的差异的分析,表明湖泊水体污染导致了底栖动物多样性明显降低。      2 环境污染物在底栖动物体内的分布特征      污染物在底栖动物体内的分布情况,因污染物的类别、生物种类、器官、组织以及季节的不同而异。   2.1重金属在底栖动物体内的分布特征   孙平跃等(2003)[4]研究认为长江河口湿地河蚬体内的重金属含量存在其为显著的差异,河蚬对5种重金属元素的积累量从大到小依次为Zn>Cu>Cd>Pb>Cr。李丽娜等(2005)[5]研究显示长江口沿岸软体动物富集的重金属含量差别较大,Cu、Zn含量高,在各采样点的平均值达到354.6mg/kg和186.3mg/kg,其它重金属含量较低;软体动物富集重金属的能力差别也较大,富集总量的排列顺序是泥螺>河蚬>缢蛏;对河蚬不同部位的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发现大部分重金属都集中在肉质部中,其含量常是钙质外壳的十倍至上千倍。毕春娟等(2006)[6]对长江口潮滩大型底栖动物对重金属的累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蚬软体组织对Cu、Mn和Zn有明显富集作用,秋季时BSAFs值分别达2.01、1.41和2.85;河蚬对Cu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吸收作用;软体动物麂眼螺和泥螺幼体以及所有甲壳动物对Cu有明显的富集作用,BSAFs值达2.97~7.97,单位面积的泥螺幼体对Cu、Pb、Fe和Cr的吸收量明显高于其它底栖动物。对长江口滨岸带无齿相手蟹体内的重金属元素分析表明[7]:无齿相手蟹体内的Zn、Cr、Ni三种元素季节分布的总体趋势是夏季春季秋季;无齿相手蟹对Zn的累积量较高,对重金属Cu有一定的富集能力。   Zn在软体动物体内含量往往高于其他重金属,研究认为主要原因是:不同的底栖动物对不同的金属元素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Zn可以借助浓度梯度直接扩散进入细胞,Cu、Pb、Cd需载体方能进入细胞[8]。还认为是因为增多的重金属没有排出体外,却与动物的某些生物分子相结合而留在动物体内。如底栖甲壳动物从外界吸收Zn之后,通过解毒机制以焦磷酸锌颗粒储存在动物组织内,这些颗粒物不能被排出体外,因此该种动物体内对Zn的累积量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