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主位推进模式和语篇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主位推进模式和语篇研究

主位推进模式和语篇研究   摘 要:本文以《醉翁亭记》原文及英译本为对象进行个案研究,结合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相关理论,以期从语篇分析角度丰富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方法。笔者运用主位推进模式理论和复项主位划分法进行分析,经过具体的古文原文主述位同译本主述位比较,对译文信息出现层次梳理,认为好的译作需保证语篇衔接连贯,但不必过分拘泥于原文信息的铺成模式。 关键词:主位推进模式;复项主位;翻译;《醉翁亭记》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3-0221-03 《醉翁亭记》是我国北宋著名诗人、散文家欧阳修受贬谪期间寄情于山水所作的一篇精湛散文。笔触细腻、隽永流畅的原文超越时间和空间,受到人们广泛关注与追捧,诸多翻译大家如杨宪益、戴乃迭、谢百魁、罗经国等都进行了复译。在众多版本译文中,笔者选取英国翟理斯教授(Herbert A. Giles,1845-1935)在华期间所作译本,也是《醉翁亭记》最早的译本来进行分析。译文流畅自然,形神俱似,得益于它结构性的语篇特征(即主位结构)对信息高效的传达。本文欲结合语篇分析对译作进行分析。 一、主位――述位研究简介 近年来,国内外对语篇分析理论的研究十分热烈,并将其运用于翻译研究中,弱化了仅注重翻译技巧讨论的传统翻译评价体系,开始起主导地位。国内学者侧重于研究并发展以韩礼德(Halliday, M.A.K.)为主要代表人物提出的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中主述位观。 主位――述位(Theme-Rheme)模式最早由布拉格学派创始人马泰休斯(Vilém Mathesius)提出,在小句构成语篇时,小句中的主位及述位产生联系并发生变化,推动整个语篇的发展,清晰体现文章结构的框架,使信息有序地衔接。句中主位有不同结构,由此形成复杂的主位。韩礼德据此将不同的主位成分划分作“单项主位”(simple theme)、“复项主位”(multiple theme)和“句项主位”(clausal theme)。复项主位由多重语义成分构成,一般含有概念意义、语篇意义和人际意义的成分。主位作为句子信息表达的出发点,成为句子的开端。单项主位体现元功能,也称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当句中含有多个小句,诸如由ed或ing非谓语形式构成时,整个小句为主位。 由于语料不同,着眼点不同,对主位模式的划分也不同。虽然主位推进模式的种类繁多,但对语篇内容分析有直接意义的是区分各种模式的标准。本文通过描绘文本主位推进结构图,力图展现《醉翁亭记》原文及英译本不同于其他语篇的特点。 二、中英文本主位推进方式对比 古文不同于现代文,古文中多省略、倒装,笔者在划分主述位过程中遇到种种难点,游移不定,甚至将原文补充成分扩充为现代文进行主述位划分,虽扩充后文意通顺流畅,划分难度大大降低,但已丧失文章本意。笔者重新着眼于古文,划分的主述位也许不甚准确,但依旧企盼这样尝试能给中文古文带来新的审美方法。语篇中第一段主位推进结构如图1所示: 原文:环滁(主1)皆山也(述1)。其西南诸峰(主2),林壑尤美(述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主3),琅琊也(述3)。 T1 R1 T2 R2 T3 R3 (图1) 文章开篇开门见山,层层推进,将读者视角由“滁”推进到“山”,由“山”再近至“琅琊”,最终细致观察”琅琊”里的“林壑”。原文三个看似无关联的小句,通过内在涵义意合衔接。少有语言能在形式上做到与中文古文对等,但内容上,特别是话题展开方式上,可以做到与原文媲美,图2为分析该段译文主位推进模式。 译文:The district of Chu(T1)// is … hills(R1), and the peaks to the south-west(T2)// are …trees(R2), over which (T3)the eye (T3)//wanders in rapture away to the confines of Shantung(R3). T1 R1 T2 R2 T3(=R2)+ T3 R3 (图2) 译文将原作中隐藏的关联显现出来,使得信息由原文的隐性走向译文的显性。分析表明,该描述性长句中出现的主题相互关联,由此看来,译文中体现的由远及近的视觉图景,正是由文本主述位不断推进得以有条不紊地铺展开。 第一部分分析表明,中文,特别是中文古文,衔接通过意合实现,译文并非是简单的线性主位推进模式,也非派生主位推进模式,但内涵意义缜密的衔接也能实现语篇的推进。下面图例也有力呈现了这一点: 原文: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