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区地理课程资源探究现状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震灾区地理课程资源探究现状研究

地震灾区地理课程资源探究现状研究   【摘要】随着四川省绵阳市地处地震多发地带,关于地震灾区地理课程资源的研究较少,本文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来分析地震灾区地理课程资源的研究现状。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促进绵阳地震灾区地理课程资源的研究和建设。 【关键词】地震灾区 地理 课程资源 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85-02 1.国际研究现状综述 1.1课程理念研究现状分析 美国的课程专家塞勒和亚历山大对各种五花八门的课程理论分门别类归纳为四种:课程是学科和教材、课程是经验、课程是目标、课程是计划,这四种不同的理论各自有着不同的理论侧重点,但实际上它们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都分别归属学主义学派和人文主义学派两大学派科。虽然上个世纪这两派都为课程理论建设和课程学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它们实际上是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教材这种统一的承载体,它们或多或少忽略了作为课程主体的师生的能动性和互动性;它们注意到了课程和学科教学论应该“学什么”和“教什么”,但是没有很好的去探讨课程论和学科教学论应该“怎样学”和“怎样教”,即学生在课程教学中“怎样学”,教师在学科课程教学中“怎样教”[1]。 拉塞尔所阐述的新人文主义并未对教育理论产生最为深刻的影响,强调归纳和科学的方法,这是一种新的思考和探究知识的方法。科学的方法是在对自然世界进行直接观察的基础上,收集观察到的事实,然后概括出所观察事物间的关系。这种科学方法给传统的思维演绎法当头一棒。随着科学方法在获取自然世界新知识中的运用,哲学家和教育学家们越来越对经验学习充满热情。在培根看来,教师的教学应从认真观察自然开始,且致力于学生归纳能力的培养,而不应该仅仅是死记硬背和复述。夸美纽斯(Comennius)把这一思想系统化为一种方法。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观察简单的现象开始,进而到复杂的现象。 在德国,教育家们建立了一种学校其中重视通过实物和旅行来获得第一手的生活知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感觉现实主义的思想感兴趣。在英格兰,许多教育改革建议就建立在感觉现实主义的基础之上。实物教学在19世纪早期传到了美国,逐渐成为一种正式的教学方法。实物教学所倡导的一些观念,如探究学习、直观教学、野外旅行学习等,均对课程产生了永久的影响[1]。 1.2 课程资源研究现状分析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程资源是指一切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课程实施或达到课程标准的教育资源[2]。课程资源与课程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可言,有课程就一定有课程资源作为前提。当前课程资源的研究,强调释放各种思想观点、创造杂类的研究主题、展现各种不同的目标、鼓励不同的见解,侧重于对课程的多元式理解,寻求更多的理论性、历史性和研究性[3]。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 课程资源正在被广大教师所认识。课程资源的研究运用人文-理解的方法,把课程至于整体“生态”的层面,不仅注意课程背后的价值和规范,更注意学习者的存在经验、学习主动性的创造价值和学习过程中的“冲突”的意义。在研究方法上,反对定量研究而主张定性研究,对课程资源的研究注重“过程”的研究[4]。 牛顿和莱布尼茨引入微积分的成功使对确定性的最求成为可能。把平滑的曲线分解成为一连串相互分离的独特部分,这种极其成功的工具使其掌握着能够运用简单的规律来可靠地预测各种类型的轨道路线。学校应该反映了这种规律,并将这种创新理念深深嵌入我们学校教学实践当中。当然,我们时代的关注复杂性的新科学提供了关于这个世界的不同的意向,并呼唤一种相应的完全不同的表征概念[5]。当今时代,很少有学生在学校中发现他或她的学校学习会直接带给他们愉快、快乐,与此同时,大家还不清楚学校教育是否一定得有这样的办学目标。怎样才可能会有所不同?怎么样才能把我们的共同体从正在运作的道路上转移出去?我真的认为我们应该转换成一种全新的愿景,我们所设想的并不是课程自身的一个完全崭新的的愿景,而是有着一套不同以往假设的愿景,不再一直无情的驱赶我们走向一条通往只是一心关注光秃秃的单一的结果,而是使我们能够塑造全新的自己[6]。经典的课程资源如其所表征的世界上的事物一样,不是固定的不变的。它可以从别的事物中分离出来,并经由因果的关联或者蕴含来与其他课程资源产生联系。当前我们人类认识并开发利用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还有大量的可以为学生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的课程资源等待着我们去涉足。 2.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2.1 课程理念研究现状分析 课程活动古已有之,但在我国最早提出的课程一词在含以上与今日所说的课程相差甚远。与当今课程论术语中的“课程”一词意义相近的,且最早提出的当属是宋代朱熹[7]在其《朱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