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大班幼儿告状研究和启示.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班幼儿告状研究和启示

大班幼儿告状研究和启示   笔者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一所幼儿园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了研究,共选取了57名幼儿(其中31名男孩,26名女孩)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对幼儿一日生活进行观察、记录和对当事幼儿、老师进行访谈的研究方法。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彝族大班幼儿告状的主要动机和类型,及其与汉族幼儿告状行为相比所呈现的特点。 一、幼儿告状行为动机的类型 1.求助 幼儿在遇到力不能及的事或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往往会求助于老师,希望老师能公正地解决纠纷,保护自己的权益。 案例:毛毛的个子在班上比较矮,她平时话不多,却经常喜欢走到老师面前告状:“老师,曾曾抢我的玩具。”“老师,周周扯我的头发!”…… 分析:毛毛的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希望老师可以帮她向曾曾要回自己的玩具、劝说周周不要再扯她的头发,并不是要老师惩罚这些小朋友,也不是为了表现自己。 2.求赏 这种类型的告状与上一种的目的不同,幼儿旨在表现自己、获得奖赏。尤其是当同伴的行为违反老师要求时,很多幼儿都会积极地向老师举报,以突显自己。 案例:吕吕经常会向老师这样告状:“徐徐把雪花玩具掉地上了,也不捡起来!”然后赶紧把玩具捡起来说:“你看我每次都会捡起来的。”或者是说:“老师,你看她是跑着上厕所的,我每次都是慢慢走过去的。” 分析:吕吕的这种告状并不是要制止同伴的某种行为或是为了惩罚别人,而是想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从而获得赞赏。 3.求罚 幼儿采取此类告状一方面是希望肇事者受到相应的惩罚,警诫其不要再犯,也可能是出于嫉妒或报复心理而做出的举动。 案例:李李坐在王王和杨杨的对面,李李先向老师举报了王王和杨杨说脏话的行为。没过一会儿,被告状的杨杨就指着李李对老师说:“她踩到我脚了。” 分析:后来杨杨的告状,很可能是为了报复。 4.求是非 这类告状是幼儿想探知某种行为是否可以实施时,求得是非标准的一种方式。 案例:我们经常听到小朋友这样说:“老师,某某身上有东西!”这种“东西”有时可能是一个小玩具,有时可能是一包小零食,一般都是小朋友从家里带来的。 分析:幼儿通过举报其他幼儿私带了某样“东西”,来试探老师对这种行为的态度,从而确定这种行为的是非对错和自己实施的可能性。 5.求公道 这种类型的告状往往是幼儿处于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向老师陈述、说明其他幼儿发生冲突或违反规则的情况,也就是说同伴的行为违反了幼儿心中的是非标准,他们希望老师能够明辨是非,伸张正义。 比如在上面案例中提到的李李向老师举报其他幼儿说脏话的行为,她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老师惩罚他人或表扬自己,而是希望老师意识到他人行为的不当之处,维护自己心中的规范。 二、幼儿不同告状动机类型的分布和分析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不同告状行为动机在彝族大班幼儿告状事件中的频数分布,请看下表: 通过该表格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彝族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动机出现的频率由多到少依次是:求助、求罚、求公道、求是非、求赏。对于这样的统计结果,笔者的分析如下: 1.彝族大班幼儿告状的主要动机是求助 彝族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以寻求帮助为主要目的,这与之前部分学者针对汉族幼儿的研究相符。例如,刘晶波和杨翠美研究的统计结果表明,幼儿告状行为动机中发生频次最多的是寻求帮助,占总频次的30.2%。 这是因为大班幼儿在各个方面的能力虽然有所发展,但仍不是很强,遇到力不能及的事情或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往往会求助于老师,希望老师能公正地解决纠纷,使自己的权益得到保护。 2.以求罚为动机的告状居于第二位 与已有对汉族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相比,彝族大班幼儿的求罚型告状比例偏高。例如刘晶波和杨翠美的研究显示,5~7岁汉族幼儿的求罚型告状出现的频率仅高于试探型告状,居于第四位;邢少颖和贾宏燕的研究显示,3~7岁汉族幼儿基于报复或嫉妒的告状所占比例最小。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明显的差异呢?笔者根据研究分析和推测,认为这可能与彝族大班幼儿缺乏适宜的宽容教育有关。在为期一个月的观察中,我们没有发现老师对幼儿进行过以宽容为主题的教育,随机的宽容教育也很少。 3.求赏型告状发生的次数最少 根据此前的一些研究成果表明,求赏型告状应在幼儿告状行为中占较大的比例。例如,刘晶波和杨翠美关于5~7岁幼儿告状行为动机分析的研究显示,表现自己(即求赏型告状)仅次于求助型告状居于第二位;曾昵于2010年的研究也指出:“特别是那些处于班级中下游的幼儿,他们常会以告状行为来吸引教师的注意,期待获得教师的肯定。” 为什么在这个研究中幼儿的求赏型告状发生的次数却最少呢?笔者在日常访谈中听到的一些老师的话语,也许会给我们答案:“这班上的娃娃多了,光靠老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