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明清时期乌青镇市镇形态.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明清时期乌青镇市镇形态

明清时期乌青镇市镇形态[摘要]明清时期的乌青镇,是江南太湖流域的四大巨镇之一。当时乌镇的面积为纵七里,横四里;青镇的面积为纵七里,横二里。全镇合计达四十余平方里,居诸市镇之首,规模之大和市况之繁荣甚至超过了当时嘉兴、湖州等府城。。民国《乌青镇志》说,“名为镇,而实具郡邑城郭之势。”文章以乌青镇为例,试图通过对明清时期乌青镇市镇结构的探析,增进我们对江南市镇的认识。 [关键词]明清;乌青镇;市镇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262-02 一、明清时期乌青镇的繁荣 乌青镇介于嘉兴、湖州和苏州三府六县之间,由乌镇和青镇两部分组成,为乌程县和桐乡县共同管辖,位于澜溪塘运河(江南运河的一段)东西两岸,因四乡产丝而闻名。历史上的乌青镇是个镇区面积大,居民多,清朝以前以蚕丝和桑叶流通为主业的商业大镇。到了后期,其商业经济的内容又从传统的蚕丝和桑叶扩展到其他行业,形成百货汇集的综合性商业巨镇。 南宋以前,乌镇称为乌墩镇,青镇称为青墩镇。何以地名均带有“墩”字?因为这一地区“四望如砥,似无阻隘可守”,只有该镇所处地势稍微隆起,有如土墩。到了南宋,因避光宗赵悖讳,分别减去“墩”字,改称为乌镇和青镇。乌、青两镇隔澜溪塘相望,实为一镇,但在历史上却长期分而治之。关于这一情况,乾隆乌程县志有较为清楚说明:“乌镇与桐乡县之青镇,东西相望。生平既久,户口日繁,十里以内,民居相接,烟火万家,二镇联而为一,中以市河为界,因合呼日乌青镇。河东属桐乡县,为青镇;河西属乌程县,为乌镇。” 明清时期乌青镇商业经济以蚕丝业为支柱。镇上丝行林立。由于乌镇四乡农民,虽然大量育蚕缫丝,但并不从事丝织业,所以每年上市出售的新丝数量都很巨大。各个丝行收购来自四乡的的新丝后,或转手卖给各地来乌镇采购生丝的客商;或通过南浔镇上的大丝商运往上海外销,从中赚取原料钱。镇上有众多以贩丝为业的贩子和掮客,为了同丝行争夺货源,他们往往在东南西北四栅的水运码头上等候前来镇上卖丝的农民,将所购的生丝运往临近的丝织业市镇濮院、盛泽等镇,卖给专以丝织为业的机户。由于贩子们在买进卖出中索取的差价比丝行要小,所以农民和机户都乐意和丝贩子做交易。 乌镇除了丝行林立之外,还有众多的贩卖新鲜桑叶的叶行。东西南北四栅都设有叶行,每年一到育蚕期镇上就出现通宵达旦的叶市,形成一种独特的市容景观。叶行收购的桑叶多来自本地和石门镇四乡一些只栽桑树不育蚕专门以出售桑叶为生的农户,销售对象主要是本地四乡以及来自南浔、震泽等地的育蚕大户。桑叶的买卖双方都乘船前来在镇上的叶行进行交易,叶行上市通宵达旦,采叶船封满河港。数量十分巨大,据载“光绪间岁约有十万担出口”,乌镇因而成为嘉湖一带远近闻名的桑叶集散中心。 叶行多为应时而设的中间商,其经营的方式也较为特殊。一是隔年预定。按照预定数量收取一定比例的定金,到次年育蚕期按时供货收钱。一是临时购买,由叶行从中牵线搭桥,按成交数量收取中介费。由于桑叶的保鲜性要求很高,因此交易的时间十分紧凑。“每岁立夏设柜,开市有头市、中市、末市,每市三日。叶价有早市、晚市和夜市之分。每担叶价一元五角至二元为平,陡涨时每担至三元、四元不等”。。在交易中桑叶的价格完全由叶行和买方操纵,尤其是在桑叶供过于求时候,价格往往被压得很低很低,农民明知吃亏确实毫无办法,叶行因此取得丰厚的利润,民国《乌青镇志》说“营业顺利,则可利市三倍”。 二、乌青镇的空间结构 乌青镇是一个以蚕丝和桑叶贸易为支柱的中介型商业市镇,围绕着蚕桑交易和流通,商旅和小贩的来往日繁,一些附属行业如典当、旅店、饮食、农副产品买卖等也兴盛起来,并在清代中后期实现了对单一经营领域和地域性市场的突破,最终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商业巨镇和多功能的区域经济中心。 在水网交叉的乌青镇,被称作市河的主干河流有三条:一条是直通南北的车溪河,乌、青二镇以此为界,东岸属桐乡,西岸属吴兴。清人施曾锡曾以《双溪竹枝词》叙说车溪河的风光:“苕溪清远秀溪长,带水盈盈汇野旷,两岸一桥相隔住,乌程对过是桐乡”。而援引苕、秀两溪的则是以车溪河为起点、横贯乌镇东西二栅的东、西市河。尽管东、西市河都与车溪河相连,但它们却不在同一直线上:车溪河在河东修真观前的应家桥下流入东市河,逶迤东去直到三里塘,东市河的河北便铺陈出通向东栅的主要街道观前街(现在通称为东大街)。西市河则在河西的通落桥与车溪河相连,一路西行去汇聚折湾后的大运河,西市河的河北又鳞次栉比地建起了通往西栅的主要街道西大街。从东栅到西栅,河流的走向形成了一个“之”字,与西市河相对的河东已是修真观后的观后街,二河南北相距二百多米。这也是乌镇区别于其他江南古镇风格不同的独异景观之一。 在乌镇,之字型的河流导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