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相成宋代释奠孔子乐章与仪节.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礼乐相成宋代释奠孔子乐章与仪节   中国古代诗(歌)、乐、舞相结合的传统向与祭祀紧密相关,《吕氏春秋?古乐》云:“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①不仅再现了上古时期诗(歌)、乐、舞三位一体的原始形态,亦反映出三者同原始先民宗教信仰间的密切联系。“然则祭乐之有歌,其来尚矣”②,《周易?豫卦》曰:“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③,正是祭祀活动的需求,推动着诗(歌)、乐、舞不断地丰富演进。   音乐之声播之天地,易于神?o听到,相对??的燔烟胙气,音乐不仅能够感召神?o受胙来飨,其本身的雅颂特质更能彰显敬神娱神之旨。尤其后世之乐注重区别雅俗,使祭祀音乐趋于遵循雅乐传统并体现出无限的庄严虔敬。乐章作为祭祀仪式中的重要角色不仅承载着上述内涵,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即通过音声诉诸听觉,娱神的同时对祭祀的执行者、参与者皆能起到濡之于耳、感之于心的功用,且为祭祀过程中庄严肃穆氛围的营造提供即时性助益。这是音乐的特质,更是音乐的优势。因封建的形成、统治的需要,世代相承的奉祀对象亦不断扩增:如上帝、祖考之外的朝日夕月、海渎岳镇、明堂后土、九宫贵神、风伯雨师、大火司寒、祈谷先蚕等祀典,然始终未变的是诗(歌)、乐、舞相结合之祭祀传统。“乐者为同,礼者为异。”④“礼乐相须以为用,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⑤礼由乐而行,本质上作为秩序的“礼”实与“乐”所具备的节奏特征相通,况且更需借助形式美妙的“乐”予以推行,故有“乐教”之说。伴随国家祭祀这一重大活动,在体现政教的同时,诗(歌)、乐、舞之结合亦通过文学形式予以呈现。就政教言,“乐”之于“礼”无疑意义重大;但就艺术层面言,“乐”乃歌之格律、舞之节奏,为歌舞联系之直接纽带,“乐之统同”功用正见于此。但“乐”并非无形,存于正史礼乐志中的乐章声诗不仅以文字形式记录仪节程式,同时亦诠释着“礼乐文学”的丰富意涵。   一、因礼作乐:释奠乐章的撰制??礼制背景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⑥“王者致治,有四达之道,其二曰乐,所以和民心而化天下也。”⑦作乐达道历代相因,乐章篇什代有更制被历代统治者高度重视并郑重其事地记录在正史《礼乐志》或《乐志》中的祭祀乐章,篇幅虽不及其他诗歌创作但却是国家政治大事的组成。作为献给神?o的诗歌,祭祀乐章的创撰亦被认为是对先秦以《诗经》为典范之雅颂传统的继承与反映,即祭祀乐章是以雅颂为主题之诗歌长河中的主流。据《旧唐书?音乐志》《宋史?乐志》进行统计,唐代存录乐章411首,而宋代所撰乐章数近唐代四倍,达1572首。华夏民族文化造极之世的赵宋王朝对礼乐建设之空前热情与尊崇,由祭祀乐章的撰制可窥一斑。   国家祭祀对象虽可能代代相沿,但不同政权所制乐章名称却异。一方面是为与前朝区别,似新朝肇始所立之国号,作为沟通神?o的雅乐乐章也需别立一名以示气象更新;另一方面,乐章定名亦寄托有国家理想,所谓“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⑧。《新唐书?礼乐志》载:“初,祖孝孙已定乐,乃曰大乐与天地同和者也,制《十二和》,以法天之成数,号《大唐雅乐》:一曰《豫和》,二曰《顺和》,三曰《永和》,四曰《肃和》,五曰《雍和》,六曰《寿和》,七曰《太和》,八曰《舒和》,九曰《昭和》,十曰《休和》,十一曰《正和》,十二曰《承和》。用于郊庙、朝廷,以和人神。”⑨唐用“和”字,至五代后周制乐则以“顺”命名。宋承周统,太祖登基伊始这一国之大事就被提上日程,《宋史?乐志》载:   宋初,命(窦)俨仍兼太常。建隆元年二月,俨上言曰:“三、五之兴,礼乐不相沿袭。洪惟圣宋,肇建皇极,一代之乐,宜乎立名。乐章固当易以新词,式遵旧典。”从之,因诏俨专其事。俨乃改周乐文舞《崇德之舞》为《文德之舞》,武舞《象成之舞》为《武功之舞》,改乐章十二“顺”为十二“安”,盖取“治世之音安以乐”之义。祭天为《高安》,祭地为《静安》,宗庙为《礼安》,天地、宗庙登歌为《嘉安》,皇帝临轩为《隆安》,王公出入为《正安》,皇帝食饮为《和安》,皇帝受朝、皇后入宫为《顺安》,皇太子轩悬出入为《良安》,正冬朝会为《永安》,郊庙俎豆入为《丰安》,祭享、酌献、饮福、受胙为《禧安》,祭文宣王、武成王同用《永安》,籍田、先农用《静安》。⑩   宋代统治者对礼乐建设的重视不仅体现为政令号召,且赵宋历代帝王多知音晓律,故而能亲自投身于制礼作乐之行列甚至不遗余力。“有宋之乐,自建隆讫崇宁,凡六改作。”??????可谓盛矣。《宋史??分尽分胁煌?时期的三组祀孔乐章可视为对改作历史的即时记录。仁宗景?v初就有一次规模盛大的制礼作乐活动,“帝乃亲制乐曲,以夹钟之宫、黄钟之角、太簇之徵、姑洗之羽,做《景安之曲》,以祀昊天。……又造《冲安之曲》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