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部地震资料与地表变形资料的芦山地震发震构造研究-地震地质.PDF

基于深部地震资料与地表变形资料的芦山地震发震构造研究-地震地质.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于深部地震资料与地表变形资料的芦山地震发震构造研究-地震地质

第 38卷 第 2期 地 震 地 质 Vol.38,No.2 2016年 6月 SEISMOLOGYANDGEOLOGY Jun.,2016 - doi:10.3969/j.issn.0253 4967.2016.02.018 基于深部地震资料与地表变形资料的 芦山地震发震构造研究 1) 2) 1) 1) 王 林  周青云  王 峻  李文巧 1) 1) 1) 1) 周连庆  陈翰林  苏 鹏  梁 朋 1)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6 2)云南省地震局,昆明 650041 摘 要  芦山地震的发震构造迄今为止仍不明确。文中基于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2008— 2009年间布设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流动地震台站观测剖面、芦山地震余震精定位结果等地球物理 资料对深部构造单元进行了分析;同时基于阶地变形资料、遥感资料、区域地质资料等手段对地表 构造变形进行了分析;综合两者建立芦山地震的构造变形模式并研究芦山地震的发震构造。初步认 为由于断层面倾角的差异,芦山地震的构造变形模式和中北段与汶川地震有关的主要破裂段的变形 模式有所不同。南段前山断裂近直立的断层面最终以对下盘的挤压作用为主,并在下盘地块内形成 逆冲断层引发了芦山地震;而北段中央断裂陡倾的断层面使得仍然以上盘的逆冲作用为主。新生逆 冲断层的上盘形成了 1个活动背斜,第四纪以来该活动背斜之上的阶地面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形, 该断层最新的 1次活动导致了芦山地震的发生。大溪乡与太平镇之间向SE方向凸出的弧形断层段 长期以来已经累积了巨大的位移量或构造变形量,是应变释放、构造运动都集中发生的段。芦山地 震只是这种构造模式的长期演化过程中的 1次地震事件,未来南段前山断裂下盘的这些新生活动逆 冲断层仍然具有发生类似地震的危险性。 关键词  芦山地震 接收函数 余震精定位 阶地变形 发震构造 - - - 中图分类号:P3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6)0245819 0 引言 芦山地震发生之后,学者们基于野外调查与遥感解译(陈立春等,2013;李传友等,2013; 李渝生等,2013;徐锡伟等,2013a,b;张岳桥等,2013)、破裂过程反演(刘成利等,2013;王 卫民等,2013;徐彦,2013;徐彦等,2013;张勇等,2013;赵翠屏等,2013)、余震分布(房立 华等,2013;高原等,2013;李勇等,2013;吕坚等,2013;苏金蓉等,2013;张广伟等,2013; 张竹琪等,2013;赵博等,2013;周荣军等,2013)、震源参数与震源机制解反演(刘杰等, 2013;刘瑞丰等,2013;谢祖军等,2013;许力生等,2013;曾祥芳等,2013)、深部地球物理资 料(裴顺平等,2013;沈旭章,2013;詹艳等,2013;郑勇等,2013)、GPS/应力应变/重力/红外 - - - - 〔收稿日期〕 2014 1210收稿回。 〔基金项目〕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13IES010101,2014IES010104,2015IES010202)资 助。 2期 王 林等:基于深部地震资料与地表变形资料的芦山地震发震构造研究 459 变化观测(单斌等,2013;武艳强等,2013;徐秀登,2013;赵静等,2013;祝意青等,2013)等 各个方面对芦山地震及其发震构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探讨了芦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