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无牛之困”如何破解.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的“无牛之困”如何破解   几年前,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曹兵海曾以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的身份带队到中国的主要牛肉进口国巴西,考察当地的牛肉产业发展情况。40多人的团队在巴西经历了一次颇为震撼的观摩之旅。   “巴西一??屠宰场面积不足国内普通屠宰场的一半,但一天宰杀的牛却是国内最大屠宰场的2~3倍,效率非常高。”曹兵海在接受《?t望东方周刊》专访时回忆当时的情景说。   这跟国内有着天壤之别。   “国内屠宰场都建得很气派,但产能利用率提不上去,盖的厂房大多只能空着。”他说,很多时候并不是企业不想生产,而是实在无牛可宰。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曹兵海看来,这才是中国牛肉产业发展的症结所在,“说到底,中国牛肉市场供不应求的根源还是肉牛养殖跟不上。只有解决了这一问题,国内牛肉产业才能真正做大做强。”   母牛不够用   《?t望东方周刊》:很多人认为,放开美国牛肉进口是好事,能弥补国内牛肉市场的缺口。但有人不理解,为何国内牛肉市场的缺口会越来越大,难道我们的牛肉销量增长的时候,产量没有涨过吗?   曹兵海:国内牛肉产量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想涨但涨不上来。最近两三年,国内牛肉产量一直在原地踏步,涨幅非常小,前几年甚至不涨反降。   原因既简单,又复杂。   2000~2010年,国内牛肉消费市场一直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原本随着牛肉消费需求的增长,肉牛养殖应该迎来大发展,但当时全国都在谈论生猪产业,政府也在全力保障猪肉供应,忽视了肉牛养殖业,导致整个产业发展缓慢,几乎停滞。   相比其他畜牧业,肉牛养殖周期较长,母牛的怀孕期将近10个月,怀孕一次只产一头幼牛,幼牛长到能屠宰还需要两年。也就是说,一头肉牛从孕育到可以食用的周期长达三年,但这头牛进入市场后不到2分钟就会被吃光。   长达十年的忽视导致国内的肉牛养殖业逐渐式微,牛肉产量很难上去,自然远远落后于牛肉消费的增长速度,牛肉需求跟供给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   《?t望东方周刊》:这其实反映出的是牛源短缺的问题?   曹兵海:对,确切来说是母牛数量不足。上世纪90年代末,因市场供不应求,一些屠宰场开始杀母牛以及尚未育肥的小牛,这给整个行业带来了毁灭性的影响,破坏了行业发展的基础。   没有了母牛,就没有小牛,肉牛养殖就成了无源之水。所以,从2014年开始,中国干脆直接从澳大利亚不定期进口母牛,但进口量毕竟有限,即使从国外进口300万头母牛也还是满足不了国内这么大的母牛缺口。   中国目前存栏的母牛数量大概在2300万头左右。我认为,这个数字达到5000万~6000万头是理想状态,这样才能保证国内牛肉市场供给,实现100%的自给自足。   从全球来看,但凡牛肉产业很强的国家,母牛的存栏量都很大。即使依靠进口可以补足市场缺口,国内的牛肉产业仍很难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可以说,牛源短缺是现阶段最紧迫的问题,也是牛肉市场的根本性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国内牛肉产量就上不去,更不用说化解供求矛盾了。   规模化养殖是错的   《?t望东方周刊》:从养殖模式上来看,国内肉牛产量不足的原因是否在于散养,我们应该走规模化养殖之路吗?   曹兵海: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现在国内消费者吃的牛肉90%确实都是个体农户供应的,这些农户的养殖规模多在50~150头之间,有的甚至只养了10~20头牛,但不能因此否定这种养殖模式。   即便是美国、澳大利亚这些畜牧业很发达的国家,肉牛养殖也都是以农场主式的散养为主,而非规模化养殖,比如澳大利亚散养的比例就占到整个养殖比例的70%以上,而美国农户散养的肉牛更是贡献了全美86%的牛肉产量。   现在国内存在一个趋势,就是希望散户都退出养殖行业,交给大企业去规模化养殖,这是完全错误的。   中国恰恰不能走规模化养殖的道路,原因在于这种养殖模式需要大量的土地,而中国的土地成本非常高,缺少像澳大利亚、新西兰那样的天然草原牧场,肉牛还需要吃价格不低的饲料长大,这样算下来,规模化养殖成本只会比个体散养更高,更不用说跟国外比了。   《?t望东方周刊》:我们的肉牛养殖模式跟美国、澳大利亚这些牛肉产业发达的国家并没有什么不同?   曹兵海:整体上来看,中国当前的肉牛养殖模式跟美国确实没有什么不同,都是散养为主,但我们的问题在于标准化程度低,养殖过程中的随意性太强,不像美国,幼牛养殖多长时间、架子牛(1岁左右的幼牛)育肥多长时间都有严格的规定,养殖户必须遵照执行。   当然,美国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它走了一条更为精细的兼养模式,农户的主业通常是玉米种植,副业是肉牛养殖,用自己生产的玉米去喂养肉牛,不仅实现了资源的最佳利用,也大大降低了养牛成本,使得其整体养殖成本不到中国的40%。   并且,美国肉牛养殖的产业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