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广东封开杏花河发现的古栽培稻及相关问题探讨.docVIP

广东封开杏花河发现的古栽培稻及相关问题探讨.doc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广东封开杏花河发现的古栽培稻及相关问题探讨   早在1982年8月,广东封开县文化局、博物馆对当时杏花区(现为杏花镇)开展文物普查,在杏花河两岸五十多个村庄的八十多个山岗上,发现了十多处古遗迹及一批文化遗物。同年9月,肇庆地区(现为肇庆市)文化局在这里举办全区文物普查骨干培训班,广东省文物普查办公室和广东省博物馆派杨式挺先生参加办班和辅导工作,并对杏花河两岸多处遗址进行了复查和试掘。1984年底时,就在杏花河两岸发现古遗址和古遗物点28处;(1)至1994年底,共发现古遗址和古遗物点71处(2)。2003年初,在封开杏花河出土的一个朱色夹砂粗陶锅碎片上竟完整保存了4000多年前的稻谷壳。(3)这一发现引起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岭南栽培稻起源与分化研究》课题组的高度重视。结合邻近的封开县江口镇?q竹口遗址发现的水稻硅质体(4),我们课题组认为:广东省封开县(特别是杏花河两岸)很可能是广东地区继粤北曲江石峡文化之后的又一处新石器时代稻作农耕文化区,有必要开展与古栽培稻相关的调查研究。为此,课题组会同广东封开县博物馆姚锦鸿馆长,在封开县杏花镇莫仲良先生的协助下,对封开县杏花镇杏花河两岸的部分遗址进了小范围的古栽培稻遗存的初步调查,并采集到一批含稻遗物。现在对此进行专门介绍;并结合该地区之前的考古发现,就岭南栽培稻起源与发展的相关问题展开分析探讨。      一.地理地貌环境与古遗址分布及年代      封开县位于广东省西部,贺江中下游,总面积约2684平方公里。1952年由旧封川、开建两县合并而成。 杏花镇位于封开县县城所在地江口镇东南32公里。杏花镇三面环山,东有白马、北有麒麟、南有三礼诸大山、西邻罗董镇,地势较低平;这里有丰溪河可通封川和长岗。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平南越,将秦时三郡分为南海郡、郁林郡、苍梧郡等九郡,其苍梧郡的郡址所在地为广信。此“广信”一说在今广西梧州市。一说在今广东封开县。但今封开县境属于古之“广信”是不争的。杏花之地名因杏花河而得之。“杏花”原为“?E花”,“?E”为方块壮字,读[tam21],意为鱼塘、水塘,与稻作文化有关(5) 。杏花河(又称郁花河)古代称之为广信河,发源于老鸦迳,流经杏花圩,至铺门、下清水村(苦稔岗)与另一支流会合,再向东北流至渔涝镇的扶灵口注入贺江。而后注入西江。杏花河两岸及其小支流附近,分布着层叠连绵的山岗,在一般地面高度为5-30米,少数为50-60米的山岗上,分布着一批古遗址和古遗物点(6)(图一) 。   杏花河新石器遗存的年代问题,因正式发掘者太少,目前只能提出基本的估计。以粤北曲江石峡文化为标尺来比较杏花河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总的来说,杏花河者要略晚于石峡文化,大约距今4000年左右。杏花河禄美村、罗沙岗、塘角咀和乌骚岭墓葬均含有石峡文化因素,而测年表明在年代上均较石峡文化为晚。禄美村1号墓经C14测定为距今4030+/_120年; 罗沙岗墓为距今4030+/_200年; 塘角咀1号灰坑用热释光法测年为距今3930+/_200年; 乌骚岭墓群的年代,经C14测定和用热释光法测定,6个测定数据的平均值为距今约4000多年。(7)                        二.遗址及古栽培稻遗存      〈一〉苦稔岗遗址   1.文化遗物   苦稔岗遗址位于封开县杏花镇新和村下清水组,呈南北走向。东面为铺门岗、西与罗伏嘴山岗相对,地面高度约15米。   20世纪80年代初期文物普查时,这里曾发现不同时代的文化遗物。山岗上 采集到石磨轮2件(其中1件较完整较大型),两端刃弓背形石锛(或称??)1件,夹砂鼎4个;另在山岗西北麓的杏花河底一米深的粘土冲积层中,曾出土一件大石铲;这些应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物。这里还发现少数夔纹、米字纹陶片,较多的方格纹加几何图案戳印的汉代陶片;发现两座东汉砖室墓及一批带花纹砖;采集到一件可复原的带戳印纹汉代陶瓮,卷唇,腹壁较直,大平底。(8)   2.古栽培稻遗存   在此次古栽培稻遗存的初步调查中,我们在苦稔岗遗址发现了三件与栽培稻有关的遗物,初步判断他们都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1)陶质器座   靴形,夹粗砂灰陶,质地坚硬,高15.5cm、直径11cm,器物保存完整。据观察,这个器座系用含有大量稻壳的陶土烧制而成,仅器物表面用眼睛就能看到许多的稻壳印痕,将个别清晰稻壳印痕放大观察(图二,1),初步印象似短粒型的粳稻。   (2)圆锥状器足   俯视呈不规则的椭圆形, 侧视呈锅底状,足尖残缺,夹炭陶,外灰内黑,质地坚硬,长径1.5cm、短径10cm、残厚7cm。据器形判断它系较大器物的足部,可能是鼎足。据观察,这个厚重的陶器足上含有大量的炭化稻谷;在其底面的器表可以看到密密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