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麦积山石窟第74 窟现状调查及研究
[摘要]麦积山石窟第74 窟是麦积山最早开凿的洞窟之一,洞窟形制为平拱敞口大龛,内作“凹”形坛基。由于历史上地震等自然因素造成洞窟前半部分坍塌,其东壁残深1.45米,西壁残深1.8米,窟内现存泥塑大小共计11身,残损严重,壁画斑剥,呈不规则形分布于全窟,绘有早期飞天、千佛、莲花等图案,颜色主要由土红、石青、石绿组成,色泽较鲜艳、清晰。74 窟与炳灵寺石窟169 窟在艺术风格上属同一类型,是这一时期开窟造像的佳作,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麦积山石窟第74窟;病害原因;修复方案
[中图分类号]K87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6-0032-04
麦积山石窟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有洞窟209个,保存壁画1000余平方米,各类雕塑近8000身。其中的雕塑艺术以其完整的延续性在中国石窟中独树一帜,具有重要的艺术和科研价值,被称为“东方雕塑博物馆”。
麦积山石窟第74窟是麦积山最早开凿的洞窟之一,洞窟形制为平拱敞口大龛,内作“凹”字形高坛基。由于地震等原因导致窟龛前部崩塌,在1976 ~1984 年山体加固工程时期对该窟残状用水泥进行增补并且安装木制门窗。窟内现存泥塑大小共计11身,残损严重。塑像高大、庄严、肃穆,雕塑手法纯熟洗练,造型优美。壁画斑剥,呈不规则形分布于全窟,约8 平方米,绘有飞天、千佛、莲花等图案。74 窟与炳灵寺石窟169 窟在艺术风格上属同一类型,是这一时期开窟造像的佳作,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
一、价值评估
(一)历史价值
74窟位于西崖中下层,为摩崖大龛,开凿于后秦,北魏重修,是麦积山石窟现存开凿最早的洞窟之一。窟内的主要内容为三佛信仰,在正壁主尊两侧有两胁侍菩萨,和78窟为同一时期开凿的洞窟。目前麦积山早期洞窟仅有这两个洞窟的基本形制,塑像、壁画等都保存得比较完整。这种洞窟形制以及塑像、壁画风格等和云冈石窟比较相似,对研究麦积山石窟开窟初期的发展情况、天水地区的宗教信仰、佛教艺术传承以及和其他石窟之间的文化交流、相互影响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艺术价值
74窟现存泥塑共计11身,其中圆雕主尊???3身、高浮雕菩萨2身,小龛中有菩萨6身。主尊造像结跏趺坐于高坛基上,均着袒右式袈裟,双手作禅定印或无畏和与愿印;造像高大、庄严、肃穆,佛高鼻、深目,脸上的肌肉棱角分明,整体造型有较强的体量感和稳定感,表现出一种孔武有力、无所畏惧的气概。菩萨长腿细腰,服饰轻纱透体。雕塑手法纯熟洗练,造型优美。从图像学角度看,主要是受西域地区犍陀罗艺术的影响;另外,还融入了本地区的艺术风格。菩萨采用高浮雕的手法塑造,贴壁而立,花冠上的饕餮纹饰表现出我国原有的民族艺术和佛教艺术的初步结合。而在雕塑手法、壁画工艺等方面,也可以比较多地看出中原地区艺术风格在佛教艺术中的表现。
74窟壁画斑剥,呈不规则形分布于全窟,总面积约10平方米,绘有飞天、千佛、莲花等图案,颜色主要由土红、石青、赭石、靛蓝等组成,色泽鲜艳、清晰。壁画内容虽然比较简单,属于装饰性壁画,但运笔流畅、设色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研究价值。
二、 洞窟现状调查
(一)测绘
利用考古测绘技术对洞窟进行测绘,绘制洞窟平面图、正立面图、剖面图、侧立面图等共7张,对洞窟的基本尺寸、造像样式等进行图形记录,并对各种病害情况进行详细记录。最后用计算机技术对现状图和病害图进行技术处理。
(二)摄影
为给今后保护工作提供图片资料,为现状调查提供底稿,共计拍摄修复前照片174 张,记录泥塑、壁画的全部现状。实际采用雅西卡7 型照相机,200度柯达彩色胶卷,索尼717 型数码相机(拍摄四组并且拼接洞窟全貌)。
(三)文字记录
1.洞窟形制
洞窟基本形制为平拱敞口大龛,内做“凹”字形坛基。由于地震等原因导致窟龛前部崩塌,其东壁残深1.45米,西壁残深1.8米,在1976~1984 年山体加固工程中对该窟残状用水泥进行增补。并且安装有木制门窗。现窟高4.5米,宽4.7米,东壁深2.18米,西壁深2.42米,坛基高0.9米,正壁左、右上部各开一圆拱小龛,形状大小相同,高0.6米,宽0.78米,深0.28米。
2.塑像病害调查
正壁主佛高2.96米,头部为清代重修,由于艺术水准较低,与窟内原作泥塑风格极不协调。颈部有贯通裂隙,右肩残损后修补,左胸出现一条自上而下的不规则裂隙,长128厘米,佛右手指残损,左手背部及拇指残损(手为清代重修,非原作)。腰部多处呈不规则形小裂隙,最长的为32厘米,裂缝宽度为2厘米;双膝及袈裟下部有残损现象,病害面积达0.4平方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