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红河独一无二的民族走廊
我们的视线从红河源头出发,可清晰地看见这一流域是一个民族众多、交错杂居的地带,在云南境内长达近700公里的主干河道及无数支流两岸,聚居了彝族、白族、回族、傣族、汉族、哈尼族、壮族、拉祜族、瑶族、苗族、布依族等十余个民族,而且从源头到下游可以见到一个民族的几个支系,为红河两岸平添了无数色彩。
这些民族由于其分布的自然地理不同,可以分为:山地民族,例如彝族主要居住山区,哈尼族分布地区是上有森林中有水源,拉祜族生活于边境线一带的深山密林,瑶族喜定居于高山林区,苗族则在高山地带行走;坝区民族或河谷民族,例如傣族、壮族、布依族基本分布在低海拔河谷地区;善于经商的回族分布在了铁路、公路沿线的集镇、农村,汉族相对集中在政治、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城镇和平坝地区。对这种因历史、因地理而界定了的分布状况,民间总结为“汉族回族住街头,傣族壮族住水头,苗族占山头,瑶族住箐头”。
不管怎么说,红河流域两岸民族之众多、文化之多元、底蕴之深厚确实堪称为一个民族走廊,但同时也因为历史上交通的不便,对这里的关注过少,因而有了更多藏在深山人未识之神秘。
踏歌而行的彝族
彝族是红河民族走廊里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同时也是这个民族走廊中支系最多的一个民族。红河源头所在地、“南诏古都”巍山便是一个彝族回族自治县,红河源在这里被彝家人深情地称为“额骨阿宝”――父亲河。
彝族作为巍山县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世居民族,生于斯长于斯的彝族文化自是处处留下了踪影,“踏歌”成为红河上游彝族最为典型的外显文化。巍宝山文昌宫文龙亭桥墩壁上至今尚存的清乾隆年间的“松下踏歌图”,与如今在彝族民间每逢婚丧嫁娶和节庆中踏歌正是如出一辙。
这种踏歌随着红河水系到达南涧县的时候,便升级成为了一种更具表演与竞技性质的“跳菜”。顾名思义,跳菜便是通过一系列花样迭出的跳的动作,将菜送到宴席上的过程,也是南涧彝族表达丰收的喜悦,以及对来宾的敬意和友情的舞蹈。2004年3月,南涧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跳菜艺术之乡”。
另外一种众人成圈,靠领舞人的竹笛、三弦、芦笙变换音调而指挥众人步伐的脚步舞蹈,在各个山头的各个彝族支系里都存在着,直接就被称为“跳脚”或“打跳”、“打歌”,逢婚丧嫁娶、节庆之余都要举行。
我曾在去楚雄州双柏县校麦地冲参加当地彝族阿罗支系的虎笙节时曾感受过一次跳脚。当时礼社江正值早春,雪白的含笑、粉红的野山茶、深红的马樱花正从红河畔开到高高的哀牢山麓,入夜,山上篝火雄雄,彝族男女手拉手围成圆圈,在弦子、芦笙、笛子、唢呐的伴奏下跳起了节奏强烈,舞步粗犷有力的舞蹈,舞蹈只跳不唱,全靠音乐声和脚步声渲染气氛,正是名副其实的“跳脚”。舞的圆圈时而扩大,不时有后到者加八时而又缩小,在跳脚中眉目传情有了情意的人悄悄退了出去,双双融入朦胧夜色下春蕾初吐的花丛中去了。有许多的人则一直不停地跳着、舞着。彝族有“跳歌跳到太阳出”的习俗,因此常常是“阿哥跳破千层底,小妹跺烂绣花鞋”,如此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当夜深时我们则随撑不住瞌睡的老阿爸老阿妈先行下山,多情的彝族小伙和姑娘们则继续围圈,将他们隐藏了一冬的激情都挥发在这温暖的春夜里。
提到红河流域的彝族,还有两个彝族支系和他们的节日不能不提。一个是分布在红河北岸石屏县北部山区的尼苏人的舞龙和海菜腔;另一个便是红河北岸弥勒县阿细人的祭火。
尼苏女人艳丽华贵的服装和女子舞龙随着张静初主演的《花腰新娘》和杨丽萍的《云南印象》而闻名中国,世人俗称花腰彝。除了龙飞凤舞的舞龙外,嘹亮高昂的海菜腔也成为了花腰彝的一个民族文化品牌。彝族人有句俗话:“有嘴不会唱,白活在世上;有脚不能跳,俏也无人要”。“海菜腔”发源于云南石屏异龙湖一带,因彝家姑娘在湖中捕鱼时,一边划船,一边唱歌,歌声就如水中随波浪起伏的海菜而称为“海菜腔”。
“海菜腔”极其优美、复杂、动听,是滇南民间“四大腔”(“海菜腔”、“山悠腔”、“四腔”、“五山腔”)中最难学、最难唱的民歌,舞蹈家杨丽萍表演的大型的原生态歌舞“云南印象”中,石屏彝族的海菜腔歌舞就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如今,海菜腔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
彝族本来就有“火的民族”一称,火把节的热情让靠近它的人激情燃烧,但是祭火活动却显示出了火对彝族、对人类的意义,它所体现的深沉含义与火把节的张扬互相映衬,把彝族对火的感情深深表达了出来。
在当地阿细人语言里,祭火节被称为“木邓赛禄”。“赛禄”是纪念之意,“木邓”是阿细人心目中崇拜的火神。相传远古时代,彝族先民木邓因为寒冷,便用一根木棍在朽木上不停地钻动使身体暖和,无意之中钻出了火星,人们终于有了可以御寒保暖的火种,于是,火被命名为木邓,并于每年农历正月末或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