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端砚问世年代和其发展和受重视成因
端砚问世年代和其发展和受重视成因 [摘 要]清代计楠与黄钦阿都分别在他们所著的书中载,端砚问世始于唐武德时期。然而,从唐太宗将皇宫收藏武德或更前时期的端砚赏赐给大臣来推,从晋代张勃的《吴录》和宋代米芾的《书史》等文献有关记载来断,端砚的问世断不是在唐武德之世,将其历史上溯是合理的;端砚问世后,经过历朝历代的演变与发展,其石料品种日趋丰富,其砚形砚式日益广泛,其雕刻技艺日臻精良,最终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端砚受到历代人们的喜爱和珍视,主要原因有多个方面,其中端砚材优,雕刻精巧是重要的因素,故而受到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学士的礼遇。
[关键词]端砚问世 西清砚谱 发展历程 重视成因
肇庆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岭南古郡,有着璀璨的历史文化,而端砚就是肇庆众多文化中的灵魂,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明史上,它对传播中华民族文化艺术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端砚问世于何时开始?它的发展历程是怎样?它为何在砚台一族中倍受重视?笔者对此试作粗略浅析。
一、端砚问世应于唐武德之前
端砚始于何时?自清代以来,不少人引用了清“东坡云,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1]以及清“按隋唐以来,砚多以石,然犹未闻用端溪也。观《东坡集》所云,则端溪始于武德之世。”[2]对于这两则“东坡云”与“《东坡集》所云”,肇庆学院副教授陈大同在研究中翻阅了《苏轼全集》却找不到此定论的原文,涉及到武德年代的只有《书许敬宗砚》文中所载:“砚,端溪紫石也,而滑润如玉,杀墨如风,其磨墨处微洼,真四百余年物也。”由于在苏轼的原文中没有出现计楠与黄钦阿两书所说的“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之说,所以,陈大同教授认为,这仅“是计、黄两人就四百余年物上推的年限,这并不能断定这方砚面世就只有四百余年。”[3]
笔者赞同陈教授的观点。因为,许敬宗的“端溪紫石砚”之石材从被发现到开采,到转买给砚工雕琢成砚,然后再出售转入社会,期间几经辗转流出岭南才为许敬宗所得,恐怕需要经过不少的时间。仅凭此来推断端砚问世之年代,又岂能让人信服呢?
事实上,苏轼不但没有下端砚“始于唐武德之世”的定论,相反,他认为端砚于唐之前就已出名。他在一篇《万石君罗文传》中用拟人的手法写到:“元狩中,诏举贤良方正,淮南王安举端紫,与文并用事。……紫虽乏文采,而令色可喜,以故常在左右,文浸不用。”[4]大意是说,元狩时期(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公元前122至前117年),汉武帝诏令天下举荐贤良方正之人。淮南王刘安推荐了端紫(端砚),与罗文(歙砚)一起掌管文墨履行职责。端紫时虽尚乏文采,但其资质及色相却都很讨人喜欢,因此常常伴于皇上左右,罗文则渐渐不被重用。由此可见,苏轼认为端砚与歙砚均是在汉代时期就已问世。笔者相信,苏轼作为一名出众的学者,他认为端砚已在汉武帝时期出现,绝不是一时兴起的无稽之谈。
端溪石砚在唐代初期就已经成为帝王用以赏赐给大臣的赠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据《资治通鉴》卷194载,李世民在唐高祖李渊武德九年(626年)刚取得皇位时就下令“罢四方贡献”。后于贞观七年(633年),他曾命人将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临写王羲之的《兰亭序》镌刻在一方端砚上赐给功臣魏征。而且,他还在一次奖赏褚遂良时,竟也是一方端溪“石渠砚”。笔者认为,唐太宗用以奖赏大臣的这两方端砚,应该就是端州进贡给皇室的贡砚,而且是在唐太宗下令“罢四方贡献”之前的贡品。因为,若唐太宗手上没有端州贡砚,又哪来端砚赐给他的臣子呢?所以,有理由认定,端砚问世后到唐武德年间就已闻名,并被列为上贡朝廷的贡品,它深得上层社会赏识而开始流布。故清《西清砚谱》把端砚的历史上溯,断论“端溪岩石虽自唐著名,晋魏以前必已有取为砚材者”。[5]虽然,砚界一些学者对此持反对意见,但笔者认为《西清砚谱》此断论是可信的。试想,在一部皇帝钦定的《四库全书》中,参加编书的馆臣若没有掌握确凿的史料,没有十足的把握,没有可信的理由,他们又怎会用“必”字来作此判定呢?再者,唐武德前后仅有9年时间,端溪石砚绝不可能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从开采问世就一步走到成熟制作的过程,更无可能一下就能跃上朝廷,被权贵们所认同,成为唐太宗奖赏大臣们的珍品。
在历史文献方面,晋代的张勃曾在《吴录》中记到:“端溪有端山,山有五色石”。这一记录所说的端山五色石,毋庸置疑就是多种颜色与石品的端砚石,还有,宋代米芾在其所著的《书史》中清楚地记到:“有右军(王羲之)古凤池紫石砚,苏子瞻以四十千置。”[6]并且,米芾还毫不含糊地述此“皆曾目击经用者,非此则不录。”根据这两则文献所录,并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端砚的问世断不是在唐武德之时,将其问世年代上溯是合理的。
二、端砚的演变发展历程
端砚问世后,不久就闯入了文人的世界,很快便风靡全国。
唐代端砚的砚形砚式继前朝主要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