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初中语文案例:《木兰诗》教学随笔
让学生悄悄爱上花木兰
——《木兰诗》教学随笔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叙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辞官还乡、与亲人团聚的故事,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巾帼英雄形象。时下,木兰的形象以各种形式搬上了舞台和屏幕,我本认为学生是喜欢她的。但是,我调查了本校七年级八个班中的402名学生后发现,不喜欢花木兰的人数竟高达297人,占总人数的73.88%。我在震惊之余,又多了一份担忧:中国古典文化正逐渐被现代人所轻视。为了让木兰形象“深入人心”,我设计了以下两个教学环节。
一、美文美读,读出诗歌的韵味
“三分文章七分读!”语言优美的文章更需吟咏朗诵,以达到传情和悟情,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1、你读我听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通过聆听,我发现学生的朗读存在下列问题:朗读的节奏始终如一,单调乏味;读的卖力,但缺少情感变化;缺少朗读技巧的指导。从学生朗读的现状来看,他们对文本认识不足,对木兰形象认识肤浅。这是导致他们不喜欢木兰这一形象的重要原因。
2、我读你听
学生对文本认识不足,与文本不能对话时,教师应及时参与,指导学生。我采用的方法是“我读你听”,着重指导学生的朗读技巧、朗读节奏:这首诗是五字句,读法是二字三字一停顿,而后三字之中又可根据意思,有二字一字停顿或一字二字停顿。(例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来体会。然后教师范读1、2两节,指导学生通过节奏、语气、停顿、韵味等语言的变化感悟花木兰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
课堂摘录:
师:木兰织布,可见她勤劳。木兰叹息,可见她忧心忡忡。这里节奏放慢,读得平缓些,从而体现木兰的平凡的一面。木兰代父从军,可见她的孝顺,一个“愿”字可见她的坚毅勇敢,应重读。“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应读得坚定有力。从而体现木兰的不平凡的一面。
我声情并茂地朗读,激起了学生的朗读欲望,他们纷纷尝试着带自己的感情去朗读课文。学生、文本、木兰之间的距离随着反复的朗读缩短了。学生们表示,通过语言的变化,他们觉得木兰是那样的真实。
3、大家读大家谈
教会了学生怎么走,剩下的路该让学生自己走。经过一系列地朗读和讨论后,学生对课文以下各节有了这样的认识:
第3节,“告别爹娘”应该读出“悲情”。用低缓的语调来读,从而体现木兰身为女儿家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第4节,“征战沙场”应读出“悲壮”。应用慷慨激昂的语调来读,从而体现木兰的英勇善战,精忠报国。
第5节,“凯旋回朝”应读出“豪情”,由庄严转为热烈。“辞官还乡”应放慢节奏,读的亲切、朴实。从对比中力求突出木兰的淡泊名利、思乡心切的形象。
第6节,“喜迎英雄”应读得热烈、欢快,要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恢复本色”应先快后慢地读,读出木兰内心的无限喜悦及儿女情怀。木兰在“开”、“坐”、“脱”中想急切找到回家的感觉;后半句要慢吟,在“着”、“理”、“帖”中细细地体会恢复女儿身的温柔。
第7节,这是歌者的赞辞,应慢读,使有余韵。
当学生们的这些认识集中起来后,木兰的形象越发清晰了,更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喜爱——不仅因为她是个英雄,更因为她的女儿情怀。
二、点击花木兰,链接历史文化。
通过朗读,学生、文本、木兰都有机地融为一体了。但学生对木兰的认识还停留在文本的表面,没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悟。这有待于从历史文化背景的角度深究,木兰的形象为何经千年而不衰?我引进了唐朝杜牧的《题木兰庙》:“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向学生展示了木兰对后人的影响:根据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黄洲黄冈县(今湖北黄冈)有木兰山、木兰乡、木兰庙;据地方志记载,在今安徽亳县、河南商丘、河北完县等地,都立庙奉祀木兰。
据此,我向学生提出问题:“木兰为何能在人们心目中占据着如此重要的地位?”
学生讨论后认为有:
1、出身平凡、成就非凡,木兰是集平凡与伟大于一身的巾帼英雄。
2、木兰替父从军是孝顺,征战沙场是爱国。“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在学生探究不能深入时,我又适时介绍了木兰的生活背景:
北魏是鲜卑族拓拔部建立的,西晋末年曾被封为代王,后为符坚所灭。符坚在淝水之战中失败,拓拔部复国,该国号为魏。经过五六十年的征战,结束了“五胡乱华”的十国时代,统一黄河流域。传到北魏孝文帝时已经八十六年,经过了五位皇帝。孝文帝崇尚中原汉族文化,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今天的“元”姓就多是北魏皇室后代。在孝文帝均田令政策下,当时社会安定,社会经济发展,木兰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
通过背景介绍,学生又得出了第三个结论:
3、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人们渴望过上和平的生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