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熠熠青铜 光耀四方
二、陕西石鼓山墓地出土展品
石鼓山西周墓地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石嘴头村,为民间俗称“十面秦石鼓”的风水宝地。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这里不断发现新石器时期和商周时期的诸多遗存,被视为商周考古的重要基地。
2012年,当地村民在开挖房屋地基时偶然发现青铜器,使一个埋藏了众多珍贵青铜器的商末周初贵族墓葬群重见天日,出土的289件青铜器,被认为是我国商周考古的一次重要发现。其中有罕见的青铜器“禁”和“高领袋足鬲”;两件青铜篚属于首次考古发现;刻有龙纹的四角青铜簋,目前除了故宫有一件传世品之外,也是西周早期考古首次出土,十分罕见。同时出土的还有鼎、壶、簋、?荆?16i)、?U(yan)等等。
青铜簋
西周早期的典范之作,相当于今天的碗,是商周时期的盛饭工具。文献中说是用来盛黍稷稻粱的器皿,容量为一升或二升,用途已明。青铜簋出现在商代早期,但数量较少,商晚期逐渐增加。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特别是在西周时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宴飨时以偶数组合与奇数的列鼎配合使用。据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出土的簋也是以偶数为多。这件铜簋出自陕西省扶风县周原遗址。
乳钉纹四耳簋
高29.7厘米 口径35厘米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2012年石鼓山西周墓地四号墓二号壁龛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器身分置四组牛首环耳,带长方形垂珥,两耳间设置扉棱。腹部中央饰一周带状直棱纹。上、下各三排长乳钉纹。环耳和扉棱部共饰牛首图案28组。圈足饰三组两两相对的龙纹。圈足内底有菱形网格纹。耳部先铸,尔后再与器身合铸。此簋与宝鸡戴家湾出土,现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的四耳簋,以及宝鸡纸头坊一号墓出土的四耳簋极似。其形制庄重,构造复杂,威严神秘,不仅是青铜器中的精品,还具有宝鸡地区极强的地域特色。
双耳簋
高19.6厘米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2012年石鼓山西周墓地四号墓二号壁龛出土 陕西宝鸡市渭滨区博物馆藏
直口,深腹,卷沿,圈足,双兽首下垂小珥。口沿下饰几何形勾连纹。
乳钉纹直腹簋
高18厘米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2012年石鼓山西周墓地四号墓二号壁龛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神鸟纹方座簋
高28.6厘米口径11.6厘米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2012年石鼓山西周墓地四号墓二号壁龛出土陕西宝鸡市渭滨区博物馆藏
方座四壁每一面饰两两相背的浮雕神鸟纹,鸟纹呈立姿,头部前有高举的象鼻为喙,顶为长角,后有巨耳,体躯为鸟身,置有两条兽爪,高羽翅,长凤尾。胸前设有一小凤纹。此神鸟纹与芝加哥美术馆所藏的仲再簋方座上的纹饰近似。所有的纹饰均无地纹。此簋铸作工艺精湛,特别是所装饰的神鸟纹式样诡异而华美,十分罕见,极具艺术魅力。之后发掘的石鼓山四号墓也出土了一件形制、纹饰几乎完全相同的方座簋。
青铜鼎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旌表功绩,记载盛况。
鼎被赋予神圣的色彩,起源于禹铸九鼎的传说。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的铜鼎。
扉棱鼎
高44厘米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2012年石鼓山西周墓地四号墓二号壁龛出土陕西宝鸡市渭滨区博物馆藏
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o)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ao)京。
历史上有“问鼎”的典故,语出《左传宣公三年》,大意是: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者来到洛阳,在周天子境内检阅军队。
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孙满的严词斥责。后来就把图谋篡夺王位叫做“问鼎”。
正鼎
高22.1厘米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2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