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涧土碱文化探究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南涧土碱文化探究
大理大学文学院 云南 大理 671003
【摘要】 南涧土碱,是南涧县碱坝村制作土碱的艺人经过最传统的工艺制作而成的褐色碱块。在历史长河的发展和变迁中,南涧土碱的制作工艺依然坚持着最原始的制作方法,传承着最古老的制作土碱技艺。笔者拟对南涧土碱的历史发展脉络、南涧土碱制作工艺流程等进行梳理分析,探讨南涧土碱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关键词】南涧;土碱;文化;传承
南涧土碱,带着浓厚乡土味的褐色碱块,产于南涧县南涧镇碱坝村,是经过最传统的工艺制作而成。明代洪武年间, 当地人就开始利用当地的碱土和温泉制作土碱,到清代南涧土碱随着南涧境内的两条茶马古道“下景东背盐巴老路”和“走夷方老路”[1]走向四方,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后,南涧土碱一度经历了盛衰之变,而南涧碱坝村至今依然固守着不变的土碱传统生产工艺。百年来,洁净咸涩的温泉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当地人。勤劳的碱坝人不停地开垦碱田,他们将温泉水引入层层叠叠的碱田中,经过风吹日晒,水分下沉,产硝滤碱,再经过70多道细致工序,最终熬出形如满月的土碱。
1.南涧土碱的起源历史和发展
南涧土碱,带着乡土味的褐色碱块,产于南涧县南涧镇碱坝村,是经过传统的工艺制作而成,至今已在南涧地区流传了500余年。明洪武年,辛勤朴实的南涧人就在南涧这一片区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开始制作土碱。
南涧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南端,东与弥度县接壤,南与景东县毗邻,西南与云县以澜沧江为界,西至黑惠江与凤庆县隔水相望,北与巍山县相连。[2]南涧是茶马古道滇藏线上的必经之路,是整个茶马古道庞大交通网络中重要的组成部份。南涧境内主要有两条贯穿南北的古道干线,一为东线,古称“下景东背盐巴老路”;一为西线,古称“走夷方老路”。自唐代“茶马互市”以来,南涧一直是临沧、普洱、西双版纳等地区通往大理的要冲,同时也是云南茶叶及良种骡马产地之一。在南涧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茶马古道作为各民族文化交流以及宗教传播的重要路径,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碱坝村,简称碱坝,因所在地盛产土碱而得名。碱坝村温泉是由于地壳运动火山喷发而形成的,泉眼位于一块巨石的裂缝之间, 温泉水常年不断的从里面涌出。碱坝村的温泉,属于碱性温泉。泉水沿着断裂带上升,水温50℃,矿化度2.5克/升,富含碳酸钠、碳酸氢钠、硫酸氢钠氢氧化钠等微物元素,为碱性温泉[3]。
在碱坝村,据制碱世家传人赵佳贤老人陈述,明朝洪武年间礼部侍郎徐谦的子孙为避历史的迫害,于1720年—1750年间辗转来到阿茅村(当时碱坝叫阿茅村),开田种粮,但“温泉流溢,五谷不生。”因此,他们将种粮改为了制作土碱。在清乾隆三十五年间,徐忠获“制碱法”。开始了大规模的制作土碱,当时的土碱制作,没有现在的滤台等设备,制碱方法简单,用搅水的形式进行生产。在制碱伊始,主要用的是阴碱。阳碱是从1850年左右开始的,当时徐忠的后辈徐挺员的妻子罗氏(东涌人),发明太阳下喷水方式的晒碱沿袭至今。[4]
清代中后期,随着茶马古道走向辉煌时期,南涧作为茶马古道上一个沟通南北的茶马驿站,南涧的其商品经济也随着兴盛了起来,南涧土碱市场范围的不断扩大,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使得南涧土碱制作规模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一项新兴的产业,南涧土碱也随着畜力和人力的异地长途贩运,走向了各地。清代末期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是南涧土碱自然发展的鼎盛时期以至于使得碱坝全村出现了“家家六亩碱,户户三口锅”的现象。碱坝村里层层叠叠的碱田大都就在这个时期被开垦出来的。许多农户开始放弃庄稼生产,专职制作土碱,南涧土碱制作成为了一个产业,也成了碱坝村许多人家户的营生手段。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社会动荡及频频战乱,随之而来的是茶马古道贩运的衰微,使得南涧土碱制作业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碱坝村人民制作土碱的热情不断降低,南涧土碱制作业进入了一个低迷的阶段。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及工业创新,土碱的替代品越来越多,无论是在质量还是劳动力成本上都大大优越于土碱,土碱开始慢慢的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曾是生活的必需品,但现在却和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挂上了钩,需要投入财力、人力去保护这古老的手工技艺。碱田的面积一缩再缩,从鼎盛时期的500多亩缩到了现在不足80亩,年产量不足3万斤。曾经结满白色碱晶的碱田上,苞谷亭亭玉立,烤烟郁郁葱葱。
2.土碱的传统制作流程
土碱的制作技艺是一种古老而又原始的制作方法,有着别具一格的文化气息和历史遗存。人们将温泉水引入层层叠叠的碱田中,经过风吹日晒,水分下沉,产硝滤碱,再经过70细致多道工序,最终熬出形如满月的土碱。
拢墒,在碱田里,根据实际情况,把平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