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荔湾区2012―2015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分析.docVIP

广州市荔湾区2012―2015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广州市荔湾区2012―2015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广州市荔湾区2012―2015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王敏 杨丽莉 杨心怡 杨翠辉 蔡明伟 广州市荔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X 关注成功! 加关注后您将方便地在 我的关注中得到本文献的被引频次变化的通知!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网易微博 摘????要: 目的 分析广州市荔湾区2012―2015年登革热的流行特征, 为今后有效防控登革热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广州市荔湾区2012―2015年登革热疫情资料,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2―2015年荔湾区共报告登革热病例5 307例, 其中本地感染病例5 293例, 输入性病例14例, 年均发病率为145.12/10万, 其中2014年发病率最高, 为487.82/10万。本地感染病例流行特征: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8―11月, 共报告5 271例, 占病例总数的99.58%;发病数居前5位的街镇依次为南源街、冲口街、石围塘街、站前街、金花街, 该5个街镇的病例数占全区总病例数的37.9% (2 006/5 293) ;男性2 559例, 女性2 734例, 男女性别比为0.93∶1;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2059岁年龄组, 共报告3 657例, 占69.09%;病例职业以家务及待业居多 (1 121例, 占21.18%) , 其次为离退休人员 (1 077例, 占20.35%) 。结论 2012—2015年广州市荔湾区登革热流行具有以本地病例为主、散发与多点暴发并存以及季节性和周期性流行等特点, 采取以控制蚊媒密度为重点的防控措施、加大多部门联防联控机制的执行力度是控制登革热流行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 登革热; 流行病学; 作者简介:王敏 (1979―) , 女, 硕士研究生, 主管医师, 主要从事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17-02-06 Received: 2017-02-06 登革热是一种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 该病具有传播迅猛、发病率高、人群普遍易感等特点, 备受人们的广泛关注。1978年广东省佛山市发生首起登革热暴发疫情, 此后该病在我国一直间断流行, 病例分布的范围也不断扩大[1]。广州地区在1978―2006年先后有13个年份出现规模大小不同的登革热流行[2], 大约3~5年为1个流行周期。荔湾区一直是广州市登革热病例高发区, 2002、2006、2013、2014年均发生了登革热大流行, 且发病例数逐年创新高。本研究分析2012―2015年荔湾区登革热疫情流行特点和流行趋势, 探索疫情发生影响因素和评价防控措施, 为有效控制登革热疫情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登革热疫情信息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 对信息系统中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按WS216—2008诊断标准核实诊断, 并对疫点进行布雷图监测, 整理统计各项调查资料。实验室资料由广州市及荔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提供。人口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基本信息系统。 1.2 相关定义 输入性病例:发病前14 d内来自或到过有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 有蚊虫叮咬史的登革热病例。本地感染病例:发病前14 d未离开过广州, 或未到过有登革热疫情报告的地区, 感染地点属于本地。 1.3 实验室检测 采集登革热病例血液样本,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ASA)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登革热抗原 (NS1) 和抗体 (Ig M和Ig G) , 采用PCR方法检测登革热病毒核酸。 1.4 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流行特征分析。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 2012―2015年荔湾区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5 307例, 其中输入性病例14例, 本地感染病例5 293例;临床诊断病例3 069例, 实验室诊断病例2 238例。2013―2014年荔湾区发生了登革热暴发大流行, 其中2014年发病率最高, 较2013年上升468.69%, 各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10 225.96, P0.01) , 见表1。 表1 2012―2015年广州市荔湾区登革热流行概况 ?? 下载原表 2.2 输入性病例来源地 2012―2015年荔湾区共报告输入性登革热病例14例, 占总报告病例数的2.63%;其中1例为境内 (东莞) 输入, 13例为境外输入。境外输入来源:东南亚国家11例, 其中泰国、缅甸各3例, 柬埔寨2例, 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各1例;其他国家2例, 其中斯里兰卡、库克群岛各1例。 2.3 本地病例流行特征 2.3.1 时间分布 2

文档评论(0)

bao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