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起承转合 探寻诗歌三昧.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妙用起承转合 探寻诗歌三昧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妙用起承转合 探寻诗歌三昧 江苏丰县中学 李昌健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的传承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不可忽视,因此,在中学教学中,诗歌教学便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可是传统教学只注重主体审美的作用,强调个人的体悟,由此引起对诗意把握上的距离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种距离感甚至导致在某些诗歌主旨的把握上出现严重的偏差。原因何在?过分强调了阅读者个人的理解,而忽视了诗作者才是诗的创造者,这样的阅读途径相当于逆流而上,“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如此地虚无飘渺当然无法准确理解诗歌!如何解决这种偏差?从诗作法入手,变“溯游”而为“漂游”。 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的严谨和法度,注重文章的起承转合(律诗是以“联”、绝句和词是以“句”、古体诗是以“偶句”为起承转合的常式单位的)。“凡作诗词,要当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不可偏也。”(《苕溪渔隐丛话》)“善救首尾”这是从宏观的谋篇而言;所谓“长篇须曲折三致意《远志斋词衷》”、“一步一态,一态一变”即“于豪爽中著一二精致语,绵婉中著一二激励语(沈谦《填词杂说》)”是就诗歌内在的情节和脉络而言;“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穷(刘熙载《词概》)”是就诗歌的收束而言。如果我们在引领学生鉴赏古典诗歌时,从诗歌的起承转合入手,通过对缜密的结构的梳理,就能实现对作品意旨“透过一层”的领悟。 举一例说明诗歌的“起、承、转、合”: 请看2002年高考题(全国卷)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人情。 这是一首深合起承转合体式的脍炙人口的七绝。起句“谁家玉笛暗飞声”如平地春雷破空而来,一个“飞”字,振人心魄。起句直露且显豁,点明“闻笛”,直写笛声。承句“散入春风满洛城”句式和节奏转入从容和舒缓,既使文章的章法张弛有度,又进一步调动了读者的想象,赋予无形的音乐以实体形象,照应“春夜洛城”,承笛声而娓娓道来。“此夜曲中闻折柳”,却是陡然一转, “闻”字,点明此诗不再继续写笛声,而是转到了听者的角度。不仅点出了作者自己的感受,而且,更是用“折柳”一词点染了一种场景,一种情绪。“何人不起故人情”以一句深情的发问关合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而高考题的题眼就设在第三句的“折柳”上。 那么在诗歌的鉴赏活中如何巧妙地使用“起承转合”,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下面我们分点说明: 巧妙使用“起承转合”,准确判断诗中词义。例如: 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断肠”一词的理解颇有难度,因为我们对次词的惯常理解是“肠已断,形容极度的悲伤”,到底这种理解是否准确,可以依据起承转合来验证。本诗是首咏物诗,首句直起,描写“柳”追逐“东风”,在歌舞场上吹拂,表现其得意。第二句便应承首句句意而来,继续表现“柳”之忘形,由此可以判断“断肠”一词应为“极度欢快”之意,而不是和首句相抵触的“悲伤”之意。 巧妙使用“起承转合”,准确理解诗中手法。例如: 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此诗传达的是诗人漂泊江湖的失意悲愁,可以依据诗 的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准确判断出来:自感如天地之间的孤独的鸥鸟。那么诗的前两联写景是作用就可以据此来推断,首联“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勾勒了一幅萧瑟凄清的夜景,这和诗人 内心的悲愁是一致的,此为融情于景,比较容易理解,但是诗的第二联描写了一幅阔大的景象,似乎和起联相矛盾,但结合承联的作用,应该是对起联的进一步阐发,因此,可以判断第二联使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类似的例子在杜甫诗中是比较多的,再如: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联同样紧承首联即起联的今昔沧桑变化之慨,采用了阔大的意境来表达内心的悲凉,也是“以乐景写哀情”手法的运用。这种手法,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技法,在诗歌中的应用是比较广泛的,比如: 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送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诗歌的第二句以“红叶”“青山”白“水”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但考较诗的尾句

文档评论(0)

shepph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3402230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