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9例大田原综合征临床与脑电图分析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19例大田原综合征临床与脑电图分析
蒋铁甲(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浙江杭州 310003)
【摘要】目的 探讨和总结19例大田原综合征(OS)的临床和脑电图(EEG)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OS的临床与EEG资料。结果 19例患儿均有强直痉挛发作史,7例患儿有部分性发作,1例患儿有非对称惊厥发作。首诊发作间期EEG检查均为暴发抑制型(S—B)EEG。10例母孕史及出生史异常。19例患儿均有严重的精神发育落后。结论 新生儿和早期婴儿强直痉挛性发作,暴发抑制型脑电图是大田原综合症两大主要特征。
【关键词】 大田原综合征 强直痉挛性发作 脑电图 爆发抑制波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6-0177-02
大田原综合征(0htahara syndrome)又称癫痫性脑病伴爆发—抑制(early infantile epileptic encepphalopathy with suppression-bursts,EIEE)。1976年首先由日本学者大田原俊辅提出,国内近年来有报道[1],现对2008—2013年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在诊治的的19例OS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患儿19例,男12例女7例,住院病人11例,门诊病人8例,发病年龄最小1D,最大2M25D,年龄分布:新生儿9例,1~2月6例,2~3月4例。入组标准:(1)婴儿早期(3 个月内)或新生儿期起病;(2)频繁、难以控制的强直痉挛发作;(3)脑电图(EEG)发作间期爆发-抑制(suppression-bursts,S-B)图形,部分患儿根据就诊年龄适当放宽抑制相。
1.2 方法
1.2.1 一般资料:通过19例患儿的住院病例记录,门诊病例记录,复诊记录,及EEG记录回顾性分析获得。
1.2.2 EEG检查:应用国际10/20系统16导联脑电图记录,仪器采用上海世珈Ⅲ型脑电图仪,增益为10mu;V/mm,纸速为30mm/s,时间常数为0.1 s,滤波30Hz,常规单、双极导联描记。全部病例首次脑电图检查均包括清醒、睡眠状态下脑电图描记,脑电图诊断标准见文献[2]。
2、结果
2.1 癫痫的发作特征
2.1.1 起病特点:本组患儿起病年龄为1D—2M25D,来本院就诊年龄为4D—4M23D,部分患儿多次外院就诊,并服用抗癫痫药物,效果均不明显。7例起病时发作类型均为强直或(和)强直阵挛性发作,8例为部分性发作起病,4例家长描述不详,难以分类。
2.1.2 发作类型:本组患儿主要类型为强直或(和)强直阵挛性发作,表现为双目凝视,头颈前驱或后仰,四肢伸展、屈曲,角弓反张。一日数次至数十次不等,每次发作时间最短1—2s,最长持续14min,13例伴有部分性发作,2例有一侧性强直阵挛。
2.1.3 精神运动发育:本组患儿均有显著的精神运动发育落后,包括肌张力异常,目光呆滞,对外界的反应差,蛙式卧位,竖头不稳等。
2.1.4 出生史、母孕史、家族史:4例患儿在孕期被诊断为缺氧,6例患儿出生过程中有窒息史,2例患儿家族中有癫痫史。
2.2 EEG特征:本组患儿我院EEG监测时患儿年龄最小4D,最大4M23D,发作间期EEG均呈S—B波形。表现为高波幅爆发波和平坦或几乎平坦的抑制波交替出现。爆发波是由无规律高波幅慢波夹杂棘波、尖波组成,持续约2—6S,抑制段平坦或几乎平坦,持续约1~4 s。这种爆发抑制性波形在患儿清醒和睡眠时均持续存在,两者没有显著区别。
3、讨论
大田原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难治性婴儿早期癫痫性脑病。文献报道[3]其在10岁以下癫痫儿童的发病率为0.04%,高于婴儿早期肌阵挛性癫痫(发病率0.168%)和婴儿痉挛症(发病率1.68%)。目前该病病理生理基础尚未完全阐明,目前推测可能为宫内缺氧、感染等导致脑组织结构发育异常,引起皮层下神经元过度兴奋,网络结构传导障碍,产生放电现象[4]
OS起病一般在3个月以内,年龄越小,发病概率相对越高。该病不是一种独立疾病,而是由多种病因组成的综合征。本组病例2例有HIE病史,10例母孕史和出生史异常(宫内或产程中有缺氧史),4例病因不明,考虑隐源性病因[5]可能。本病特征性发作形式为强直阵挛性发作,且发作频繁,药物控制难度大,患儿起病时及发病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