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乳腺导管疾病的高频超声诊断价值探讨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乳腺导管疾病的高频超声诊断价值探讨
曹婷 杨晓慧(高安市人民医院超声科 江西高安 330800)
【摘要】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对乳腺导管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6例乳腺导管疾病患者进行高频超声检查,重点观察乳腺导管及肿块的特点,结合病理结果对比探讨高频超声对乳腺导管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56例乳腺导管疾病患者中,乳腺导管扩张症29例,占51.8%,符合率81.5%。导管内乳头状瘤16例,占28.6%,符合率70%。导管内癌11例,占19.6%,符合率66%。结论 高频超声对于乳腺导管疾病来说, 简单方便并可多次随诊复查,对于基层普查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乳腺导管疾病 高频超声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7-0175-02
通过对56例在我院行乳腺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管疾病患者资料分析,旨在探讨高频超声对乳腺导管疾病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5月~2012年1月临床怀疑乳腺导管疾病患者在我科行乳腺检查的门诊及住院患者56人,均为女性。年龄: 23~ 58岁, 平均40岁 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阿洛卡a5和飞利浦HD15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7.5~10 MHz。检查时,患者仰卧位,充分暴露乳房,以乳头为中心做放射状扫查,对乳晕区及临床触及肿块处重点扫查,观察有无扩张的导管与肿块,记录导管内径,如发现肿块则记录肿块大小,形态,部位,边界,回声有无管壁侵犯等表现。然后用彩色多普勒检测,观察肿块及周围有无血流显示。
2 结果
结合病理56例乳腺导管疾病患者中,乳腺导管扩张症29例,占51.8%,超声表现只检出导管扩张,内径1.8cm~2.2cm,导管内未见肿块,符合率86.2%,误诊4例。导管内乳头状瘤16例,占28.6%,超声表现导管扩张伴其内低回声团块,与管壁结构分界清楚,多数肿块彩色多普勒未检测到血流信号,符合率75%。漏诊2例,误诊2例,导管内癌11例,占19.6%,超声表现为导管扩张并走形紊乱,其内伴低回声,与管壁结构分界不清,部分可见高阻血流信号。符合率72.7%,漏诊1例,误诊2例。
3 讨论
乳腺导管内疾病临床上难以扪及,特别是肥胖者,多因患者乳头溢液或自触肿块前来就诊。高频超声作为诊断乳腺疾病首选检查手段,具有无创伤,无痛苦,可重复性等优势。
3.1 乳腺导管检查方法以乳头为中心做放射状扫查,扫查范围覆盖全乳,发现扩张的导管后,再沿导管长轴跟踪扫查,便于观察扩张的乳腺导管最大内径及有助于导管内瘤体的检出。同时注意探头探测时应避免用力挤压乳腺,防止乳腺导管内液体的溢出而使得导管显示欠佳。[1]
3.2 乳腺导管疾病有乳腺导管扩张症,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导管恶性肿瘤。
3.2.1 乳腺管扩张症又称之为浆细胞性乳腺炎,它是乳腺良性疾病。其实浆细胞性乳腺炎仅仅是乳腺导管扩张症发展过程中的晚期表现。此病多见于30~40岁的产期、非哺乳期女性,有时发生于绝经后老年女性。[2]目前为止,乳腺管扩张症的病因还不十分清楚,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超声表现为单纯导管扩张,扩张的导管呈长管状,可表现为多支导管全程扩大,也可表现为多处导管的阶段性扩大,后方回声增强。误诊4例均因扩张的导管内充满脱落细胞及脂性分泌物声像图类似实质性低回声造成。
3.2.2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又称囊内瘤,是指发生于乳腺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可发生于青春期后任何年龄的女性,经产妇多见,尤多发于40-50岁妇女,主要表现一侧乳房单孔乳头溢出浆液性或血性液体,呈间歇型或持续性,部分患者在乳头附近可触及小的肿块。导管内乳头状瘤根据发生部位分为大导管乳头状瘤和乳头状瘤病,相对于大导管内乳头状瘤而言,乳头状瘤病发生在中、小导管内乳头状瘤,常为多发,其生物学特性侵向于恶变,认为是癌前病变[3],临床上应予足够重视,必要时要对肿块行针吸细胞学检查或活体组织病理检查。一般认为本病与雌激素的过度刺激有关。超声表现为导管扩张伴实质性肿块多见,与管壁结构分界清楚,多数探测不到血流信号。误诊漏诊4例因瘤体太小及仪器分辨力未能清楚显示。
3.2.3 乳腺导管恶性肿瘤,临床上多数有乳头血性分泌物史。超声表现为导管扩张伴有实质性肿块,形态多不规则,与管壁结构不清,后方回声衰减。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