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民间舞蹈发展的反思.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中国民间舞蹈发展的反思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对中国民间舞蹈发展的反思 杨云 天津师范大学    300387 摘要 通过对现实文化的关照,笔者认为发轫于乡土的中国民间舞蹈将向两极发展,一是走向剧场向高雅化、抽象化方向发展;另一方向则是走向大众,即普及化、大众化。 关键词 中国民间舞蹈 物欲化 发展 中国民间舞蹈的现实危机 按照美国评论家阿诺德?豪塞尔的说法,艺术可以分为精英艺术、民间艺术和流行艺术三大类。精英艺术指精神上高级的艺术作品和活动,民间艺术和流行艺术则指在乡村及城市大众中流行的艺术。参照这种划分方法,可以把我们中国的舞蹈分为古典舞、民间舞和大众舞蹈。本文试图在这种划分的框架中来谈谈中国民间舞的走向。 中国的民间舞蹈与生成民间舞蹈的生活场景是紧密相关的。它表演的内容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1、反映各种劳动生产和生活的舞蹈:这类舞蹈有汉族的《秧歌》、《采茶》,壮族的《扁担舞》,等等。2、与民俗有关系的舞蹈。比如:汉族的“春节”、蒙古族的“那达慕”盛会等等,这些活动所跳的稳定都是节庆民俗舞蹈。另外结婚、生子、祝春,也有相应的舞蹈。民间还有用舞蹈来驱疫、消灾、驱邪。3、祭祀舞蹈:人民无法主宰自己和周围的一切,而把这些都归于神的力量。为达到自己的愿望,因而对神顶礼膜拜,敬神的方式也经常用舞蹈来表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民间舞蹈是来自民间的生活场景的。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场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也带来了中国民间舞蹈保护和发展的问题。不少人认为:民间舞蹈就是要保持原汁原味,没有原汁原味就失去了生命力。问题是:生活场景变了,与生活场景紧密相关的民间舞蹈如何保持原汁原味?现在以及将来能保持原汁原味吗?还有,在生活中占主要地位的爱情生活是民间舞蹈的重头戏,反映爱情生活的舞蹈多的不胜枚举,向回族的《花儿》、壮族的《抛绣球》等,而现代的人们已经进入电脑、手机和汽车时代,那种送荷包、绣鞋垫的恋爱方式也早已过时,用这样的故事或方式表现现代年轻人的爱???,已经不能体现现代年轻人的需求,长此以往,民间舞蹈别谈发展,就连生存都有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有人提出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说组织庙会、民间歌舞活动等等。现在我们来看看 这样能否解决民间舞蹈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中国世俗审美文化的物欲倾向 我们许多人都有体会,自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物质供给丰富之后,人们对“年”兴趣越来越淡漠,传统过年所带给人们的许多欢悦也的确体验不到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由于中国人传统过年的欢悦大半并不在“过年”本身,而源于“盼年”的渴望。在贫瘠且单调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人们所企盼的无非是借助传统民俗文化形式,使平素被克制压抑的吃、穿、玩及亲亲友友等前文化或文化需求得到满足。年关将近,当这诸多需求逐渐释放并演化为紧张的渴求时,便使人们能从“过年”中体验这诸多渴求被满足所带来的快感和欢愉,体验到属于人的物质享受和躯体自由的审美愉悦。因此“年”所能给中国人带来的审美愉悦的“度”,主要取决于平素人们对欲求压抑的“度”,取决于人们对“年”渴求的“度”。只要“年”中含有人们所追求所渴求的内容,只要“年”能满足人们平素所无法实现的愿望,“年”就是幸福的。杨白劳的二尺红头绳,大春的两斤白面,给喜儿带来的“年”的快乐是我们今天绝大多数人所永远无法享受到甚至终身难以体验的。对现代人特别是对现代城市人来说,“年”能给他们带来新鲜刺激,体验自由欢乐的传统娱乐形式的,大约惟有放鞭炮这一项了。而随着鞭炮声的消失,“年味”便似乎注定要消失了。 “年味”的消失,与物质文明进步并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与我们特殊的世俗审美文化传统相关。中国人似乎从来就没有西方人那样脱离物质、脱离社会纯个体精神解放的审美文化传统,而总是把节庆文化活动与物质享受联系在一起。这些物质享受也并不像圣餐那样只是象征性的(感恩节在美国是例外,火鸡是节的主体),而是构成节庆的主体,构成节庆的目的。无论是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还是正月十五吃元宵,都是实实在在的吃。春节穿新衣,也是表里全新、上下全新,假如没有一套新衣服便似乎有些对不起“年”的意思。当然,中国人也有玩的内容。如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舞龙灯以及春节放鞭炮等等。但这些娱乐活动,也大都是在游戏层次上,给人们带来躯体刺激与人身自由的快感。而一旦离开这些物质享受内容,中国人便似乎很难体验到节日的精神快乐。这便是中国世俗审美文化的物欲化倾向。季羡林先生在1997年一篇文章中便提出过类似问题。他指出:“把中西双方稍一比较就能够发现,西方的美偏重精神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