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学德育教育从孔子谈起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小学德育教育从孔子谈起
〔摘 要〕小学德育教育, 重在养成良好的习惯, 亚里士多德有言: “总以某种固定方式行事, 人便能养成习惯。” 爱比克泰德有言: “是否真有幸福并非取决于天性, 而是取决于人的习惯。” 坎普滕的托马斯说: “一个人如果每年根除一种恶习, 那么他用不了多久就能成为十全十美的人。” 可见习惯的重要性。小学生性格并未发展完全, 尚可雕琢,同时小学生自我意识并没有完全独立, 所以老师的引导和学生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所以, 要在学习之余定期举办德育活动, 可以以写日记的形式写其心得。
〔关键词〕小学德育 习惯 孔子 爱心
孔子在 《论语》 中有一段教育弟子的经典之作, 在此以孔子德育教育释例, 加以分析之, 以窥探中国古代的德育教育, 以求对我们德育教育有所帮助: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居则曰: lsquo;不吾知也! rsquo; 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 ” 子路率尔而对曰: “千乘之国, 摄乎大国之间,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由也为之, 比及三年, 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 “方六七十, 如五六十, 求也为之, 比及三年, 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 “非曰能之, 愿学焉。宗庙之事, 如会同, 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点! 尔何如? ” 鼓瑟希, 铿尔, 舍瑟而作。 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 ” 子曰: “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曰: “暮春者, 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孔子教育因材施教,其为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其言语不多, 而颇多启发。在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谈其教育理想后, 独赞赏曾皙, 可见其教育导向。注重人的内在修养, 即我们所言德育。
以此我们来探讨小学教育的德育教育,一定要循循善诱, 善于引导学生, 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情、 特点因材施教。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在学生耳濡目染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德育教育应从一点点小事做起, 尊师重教, 互帮互助, 尊老爱幼, 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世界观、 价值观。
战国时期, 儒家有孟子、 荀子设坛讲学,墨子、 庄子集众讲学, 大都以政教为主。孟子曰: “君子有三乐, 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 兄弟无故, 一乐也。仰不愧於天, 俯不怍於人, 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君子有三乐, 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又言: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 有成德者, 有达财者, 有答问者, 有私淑艾者。此五者, 君子之所以教也。
” 同时谈德育教育, 首先让我们回忆一下中国德育教育的历史, 汲取营养。中国教育历史悠孟子其教育中人的德育,孟子曰: “以德服人者, 中心悦而诚服也。” 孟子讲: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吾善养吾浩然正气” , 正是中国德育教育其本质精神之所在。楚汉之争, 教育俱废; 刘邦建立汉室, 重儒术, 中国教育之风又起, 各地学者并起, 今古文尚书之学, 三家诗之教, 重家教, 重师承,同时汉朝是一个特别重孝道的朝代, 中国为封建宗法制国家, 以家庭为基础, 所以, 《论语》 有言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其德育教育以孝道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 群雄逐鹿, 人们朝不保夕, 流于佛老, 聚众谈玄虚。教育以家族教育为主, 其德育教育盖有所松懈。隋唐五代, 古代中国兴科举, 科举考试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其社会思潮儒释道并重, 故其教育注重内在修养。宋明时期为我国儒学复兴时期, 私学兴起, 特重人的道德修养, 内圣外王之道重内圣而轻外王, 程颐程颢、 朱熹、周敦颐、 王阳明为这一时期教育大家, 开书院, 开会场, 切磋学术的同时教书育人, 希望通过教育民众来改变社会。胡瑗曾言: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 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中庸》 上说的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 宋明理学教育思想注重事理和心性的辨析。朱熹曾说: “博学, 谓天地万物之理, 修已治人之方, 皆所当学。”正所谓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清朝重考据之学, 讲求实事求是, 重证据。近代以来, 随着西学的引入, 西方教育理论引入。陶行知讲求实践, 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蔡元培开兼容并包之学风, 他主张, 要培养 “健全的人格” , 发展军国民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 世界观教育和美育。
尊重学生的个性。梁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