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途·田园·桃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仕途·田园·桃源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仕途·田园·桃源 ——浅析陶渊明诗歌的人生理想追求   张 宏 甘肃省西和县第三中学 742500   摘 要:陶渊明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打破了玄言诗的统治,给诗坛带来新的气息。他早期有“大济苍生”的思想,然而官场污浊,仕途失意,无法使他的理想得以实现,于是选择归隐田园,隐居躬耕独善其身。但农村生活的荒凉、艰辛,经济的凋敝,对农民生活的深刻了解,使他的隐逸思想和农民的理想思想交融在一起,产生了超越现实的桃花源式的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对后世进步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陶渊明 仕途 田园诗 桃花源    陶渊明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他的出现,给诗坛带来新的气息。特别是田园诗,则是他的独创,以前还没有一个诗人写过像他那样多的诗来歌咏农村。自陶渊明以后,“田园诗”成为一个流派在诗歌史上独树一帜,一直影响着后世诗歌的发展。他无论在短暂的仕途,还是在长期“躬耕自资”的田园,终未停息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其积极的态度,一直激励着后世文人。他所描绘的“桃花源”,不仅是自己的小田地,更重要的是千千万万劳动农民的乐土,是人类理想社会的一部分,其境界之高,思想之深邃,令后人仰慕。   一、陶渊明青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的理想追求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他的曾祖父陶侃做过晋朝的大司马,但出身寒微,被人讥为“小人”。他的祖父只做到太守,他的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在陶渊明幼年时便去世了。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的时期,这时期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很尖锐。他的少年和青年时期都是在柴桑的农村里度过的,家境日益贫困。家乡的庐山、彭蠡湖(即今鄱阳湖)培养着他对大自然的热爱。陶渊明早年对老庄学说很感兴趣,同时又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抱着建功立业的幻想,希望自己将来能“大济苍生”,把社会治理得像尧舜盛世一样。 但是黑暗污浊的现实不可能使他的理想得以实现,于是理想和现实便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贯穿着他的一生,既表现为出仕和归隐的反复,也表现为归隐以后内心的苦闷和愤怒。   二、现实残酷,中年“有志不获驰”   在大济苍生的思想支配下,陶渊明出仕了。他开始做江州祭酒,但官场的趋炎附势、营私舞弊、尔虞我诈使他很快就感到厌恶而辞职回家。尽管初仕受挫,但由于陶渊明的壮志未酬,对统治者的幻想并没有完全破灭。大约在三十六岁的时候,他又第二次出仕,来到江陵做了刺史桓玄的幕僚。陶渊明后来发现他并不能帮助自己实现理想,于是又产生了归隐的念头。   元兴404年,刘裕起兵讨伐桓玄,杀了桓玄,做了镇军将军,掌握着东晋大权,给国家带来一线希望。就在这年陶渊明做了刘裕的参军,这是陶渊明第三次出仕。义熙元年405年八月,陶渊明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去印绶去职回家,“大济苍生”的理想破灭了,从此再未出仕。   三、不满现实,归隐田园躬耕,济世志向不灭   与仕途相比,田园是陶渊明的理想生活,他往往在诗里把田园和官场对立起来,以田园的美好对比官场的丑恶。然而,由于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连年战争,现实中的农村则是荒凉、凋敝的景象。《怨诗楚调示庞主薄邓治中》:“炎大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诗人自己的生活都是这般境地,农民的生活就更不用说了。理想何在?壮志难酬!诗人怎不心怀悲凄呢?   尽管如此,诗人济世的志向永远不会熄灭。《读山海经》其十:“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邢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四、超越于现实生活,寄情于桃源理想   《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并论》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一个新发展,这是他晚年的作品。桃花源是一个人人劳动、自给自足、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也是一个自由、幸福、和谐的社会。在《桃花源记》中,诗人以极大的热情,从生产到生活,从自然环境到人们的精神面貌,对桃花源做了十分全面的描绘。如果说陶渊明写《归园田居》和《归去来兮辞》的时候还只注意到他自己的生活和德操,而很少了解农民的痛苦和愿望,那么写《桃花源记》的时候,他的心中已经想到农民了。   生活在晋宋易代时期的陶渊明,从少年时代的“猛志逸四海”、中年时代的“有志不获驰”到老年的“猛志固常在”,一股???世热情流贯在他的一生中,为后世知识分子做出了表率。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到一种美的至境,将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他清高耿直、洒脱恬淡、质朴真率、淳厚善良的个性,以及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自然地成为一个永不令人生厌的话题。   参考文献   [1]袁行需 中国文学史(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文档评论(0)

shepph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3402230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