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带状疱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带状疱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张显东 李冬梅 镇赉县中医院(吉林 镇赉137300) 吉林省镇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图分类号]R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0-5734(2010)4-0027-01 目前对带状疱疹治疗方法很多,但其发生长久性的后遗神经痛的比例较高,我们自2004年1月~2010年1月对96例带状疱疹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满意,通过追踪随访,无并发症及后遗神经痛发生。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96例,男56例(58.33%),女40例(41.62%)年龄12~62岁,平均年龄43.5岁,病轻2~9天,平均5天,对照组84例,男58例(69.04%),女26例(30.96%)年龄16~70岁,平均年龄42岁,其病呈皮损分布情况等与治疗组相近,具有可比性。病例未经过其他药物治疗。 1.2 临床表现: 好发年龄中老年居多。长期服用类固醇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制剂者多见。病程一般为半个月左右,好发部位多在肋间神经及三叉神经可支配皮肤的区域。皮疹特点表现为潮红斑的基础上出现群集的丘疹、水泡,粟粒至绿豆大小,疱液晶亮,严重时可呈血性,或坏死溃疡。皮疹单侧分布呈带状为该病的特点。自觉症状自觉疼痛,剧烈难忍,疼痛可发生在皮疹出现前,表现为感觉过敏,轻触诱发疼痛。疼痛常持续至皮疹完全消退后,有时可持续数月之久。皮疹初起为皮肤发红,随之出现簇集成群的绿豆大小丘疹,1~2天后迅速演变成水泡,水泡沿神经近端发展排列呈带状,数天后疱壁松弛,疱液混浊,而后逐渐吸收,干痼。愈后遗留暂时性的红斑或色素沉积。 2 治疗方法 2.1 心理治疗:带状疱疹的病症特征之一是让人有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这种强烈疼痛的刺激使患者情绪紧张,焦虑,异常人格特征,甚至产生自杀倾向,此时初药物及其他治疗外,心理治疗尤为重要,我们让患者认识到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放松肌肉,缓解疼痛,有助于建立良好心态—放松肌肉—缓解疼痛—放松肌肉—良好心态的良性循环。 2.2 治疗组口服阿昔洛韦片0.8g5次/d,外用三黄散,其成分为黄连20g、黄柏20g、大黄20g、地榆10g、冰片3g,治疗时将上药检研细末,用鸡蛋清调成糊状,涂于患处,每日2次。 对照组口服阿昔洛韦片0.8g5次/d,皮损外涂阿昔洛韦软膏,每日2次,7~10天为一疗程,同时观察止痛,止疱。结痂。脱痂时间以判断疗效。 2.3 针灸疗法 2.3.1 取穴 : 主穴:阿是穴、夹脊穴、支沟、阳陵泉。配穴:腰以上病灶:曲池、合谷、外关;要一下病灶:三阴交、太冲、血海。阿是穴位置:系指皮损周围(约离疱疹0.5~1寸处)。夹脊穴位置:取与皮损相应之夹脊穴。 2.3.2 治法:一般仅需取主穴,疗效不明显时酌加1~2个配穴。阿是穴针法:1.5~2寸毫针,呈25度角朝疱疹方向斜刺,按皮损范围,在周围4~8针,略加捻转提插,有轻度得气感觉即可。相应夹脊穴,斜向脊柱深刺,使针感循神经分布线路传导。余穴均施插捻转泻法,针留20~30分钟,5~10分钟运针1次。每日1~2次。 2.3.3 疗效评价:疗效判别标准:基本痊愈:疱疹结痂,症状消失;显著:疱疹结痂,症状明显消失;有效:部分结痂,症状减轻;无效治疗前后无改善。 3 结果 见表1 4 讨论   急性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VZV)引起的一种以较剧烈疼痛为特征的皮肤病,VZV是一种具有亲神经和亲皮肤特性的病毒,通过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或鼻粘膜侵入人体的神经系统内长期潜伏,呈现休眠状态,平时不发生任何症状,当机体内环境发上变化,特别是正常免疫防卫机制受损伤或受抑制时,便激活VZV,在受侵害的神经内大量生长繁殖,使之发生急性炎症,出血,坏死而发病,该病症多发于免疫力低下的中老年人,其临床表现为疱疹沿感觉神经支配区域出现,约半数人发生于胸椎神经,亦可发生于其他部位,呈一侧带状分布,一般不超过躯体的正中线,在其病程中常伴有让人难以忍受的神经痛,如果带状疱疹在急性期治疗不当,部分患者特别是高龄患者可转化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此症可引起持久明显的疼痛和烦恼,有文献报道带状疱疹可长达19年之久,严重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在无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多数为儿童)初次感染此病后,临床上表现为水痘或呈隐性感染,以后此病进入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且沿着脊髓后根或三叉神经节的神经纤维向中心移动,持久地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中。在各种诱发刺激的作用下,可使之再活动并生长繁殖,使受侵犯的神经节发病及坏死,产生神经痛。同时再活动的病毒可沿着周围神经纤维而移动至皮肤,在皮肤上产生带状疱疹所特的节段性水疱疹。带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