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误食河豚鱼食物中毒调查.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起误食河豚鱼食物中毒调查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一起误食河豚鱼食物中毒调查 张玉明 (黑龙江省嘉荫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53200) 【中图分类号】R1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0-0101-02 【关键词】误食 中毒 2010年4月22日上午9时许,毛里塔尼亚国家公共卫生研究院接到首都医院报告,努瓦克肖特市发生一起食物中毒,根据食物中毒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及毒素测定证实,此次食物中毒是一起误食用河豚鱼引起的河豚鱼毒素食物中毒。为防止类似食物中毒的再次发生,确保受援国人民身体健康,现将调查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1 流行病学调查 1.1 一般情况 2010年4月21日下午,努瓦克肖特市居民一家3人,因歇工休息,便沿着从该市的风河入海口处至黄海沿岸约2000m的沿线上,捡到一些丢弃的杂鱼约5000kg,带回自己的宿舍伙房煮熟,于当晚6:00左右食用,左晚9:00左右,其中14人就餐者中有10人开始出现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发病后及时由120救护中心送胶南市中医院抢救治疗。经对所有共同就餐人员进行调查核实,拣拾小杂鱼者描述其误食的杂鱼大小、形状、颜色、无鱼鳞(体短、头大、肚鼓、有漂亮的花纹杂色或杂黑色)等特征证实就是沿海当地常见的河豚鱼,而且这些民工在加工小杂鱼时只是简单地刮皮、剪翅、除去内脏等,没有彻底清除河豚鱼的血液所含的毒素,因此导致中毒。其中毒最深者是食用杂鱼最多的乔times;times;,食用杂鱼较少者症状较轻,符合河豚鱼毒素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 1.2 临床表现 本次中毒10人,全部为青壮年建筑民工,年龄23~40岁,平均年龄31岁,最早发病在当晚9:00,最晚发病在第2天早上5点钟,潜伏期为3~9h,平均潜伏期6h。中毒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四肢麻木、口唇麻木,浑身乏力,气急,步态不稳。10例病人经对症治疗后,一人(乔times;times;食用杂鱼及汤类最多)因抢救无效呼吸麻痹而死亡,其他9人痊愈。 2 毒素测定 现场采集可疑食物样品为中毒者食用后剩余的熟河豚鱼鱼汤(1号),熟河豚鱼肉(2号),无剩余的生鱼样品。采集的样品由卫生监督员带回疾病控制中心实验室进行化学实验毒素检测和生物实验做进一步证实。 2.1 化学试验法 分别取1、2号样品适量,用水浸渍10min,不断搅拌,静置过滤,加适量100g/L乙酸铅溶液至蛋白质沉淀完全,滤去沉淀,上滤液中通入硫化氢气体,过滤除去剩余的铅离子,向滤液中加入碘化汞钾溶液,过滤除去沉淀,将滤液真空蒸发干燥,残渣用无水乙醇反复浸洗,所得残渣供检。分别取1、2号所得残渣少许,分别溶于浓硫酸中,各加入一小颗重铬酸钾结晶,约30min后,重铬酸钾结晶逐渐溶解,变为绿色,证实1、2号样品河豚鱼毒素阳性。 2.2 生物试验法 分别取1、2号样品适量,加水20~30ml研细过滤。分别取1、2号滤液4ml,注射于两只青蛙腹腔内,约5min后观察,两只青蛙前肢先发生麻痹,后肢后发生麻痹,头部紧贴在台面上,最后呼吸麻痹而死。从而进一步证实1、2号样品为河豚鱼毒素阳性。 3 讨论 3.1 综合流行病学调查及河豚鱼毒素测定,确定本次食物中毒为河豚鱼毒素中毒。经流行病学调查、毒素测定和临床症状表现充分证实本次食物中毒是误使用河豚鱼引起的河豚鱼毒素中毒。中毒的主要原因是内陆民工不知道河豚鱼不能食用这一基本的食品卫生常识,更不了解河豚鱼毒素的危害,误认为在沿海和内陆驻地一样只要是鱼就可以吃,误吃别人丢弃的河豚鱼引起的。 3.2 河豚鱼毒素经多年的科学研究和测定证实它是一种很强的神经毒素,其毒性比氰化钠还要大千余倍,且与鱼体的大小没有关系。如果不经过专门批准的精细加工而一旦误食用该鱼,极易引起河豚鱼毒素中毒。卫生监督部门应加强该方面的食品卫生知识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向群众宣传河豚鱼的毒性及危害,教育群众不吃捡到的不认识或未吃过的鱼。

文档评论(0)

shepph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3402230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