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常见绿松石仿制品的研究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常见绿松石仿制品的研究
张涛 孙雯 (郑州工业贸易学校)
摘要:目前绿松石的仿制品大量充斥市场,本文采用常规宝石学测试手段、红外光谱、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等对这些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宝石学研究。
关键词:绿松石 仿制品 红外光谱 X射线粉晶衍射
1 背景
绿松石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玉之一,加上其浓厚的民族文化背景,在目前的珠宝市场上销量紧俏。但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绿松石仿制品以劣充优,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与商家的信誉,也对绿松石文化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为此本文对市场上常见的两种绿松石仿制品做了研究,为其鉴别提供依据。
2 测试分析
2.1 宝石学特征
样品1 半圆柱型,灰蓝绿色,弱玻璃光泽,折射率为1.61(点测),比重1.71,短波下可见蓝色荧光,长波下无反应,放大检查无明显特征,铁线明显。
样品2 扁蛋随型,蓝绿色,玻璃光泽,折射率为1.64(点测),比重2.77,短波下可见白色荧光,长波下无反应。放大检查可见有许多细脉状纹路,有白雾状物质。加稀HCl起泡。
天然绿松石颜色多变与其成分有关,多为蜡状光泽,折射率1.65左右,短波下无荧光,长波下弱荧光。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样品1比重明显偏低,而样品2与天然品无明显差异。
2.2 红外光谱
为了确定样品,采用PE983G型红外分光光度计,分析样品的红外吸收光谱特征。实验仪器分辨率为3cm-1扫描范围为5000cm-1~400cm-1,工作条件为:室温18℃,湿度42%,电压220~240V,频率50~60Hz,功率250W;压片条件:0.8~1.0mg粉末样品(200目),200mgKBr压片,抽真空2分钟后加压到7.0吨,加压时间为3分钟。
测试结果:
样品1的红外吸收图谱:有1111.9、1057.4、1025.8 cm-1,三处吸收峰,与nu;3(PO4)伸缩振动致红外吸收谱带基本一致,还有在2923、2854cm-1处出现的一组红外吸收弱谱带为充填物中nu;as(CH2)反对称伸缩振动和nu;s(CH2)对称伸缩振动所致。另外它在876、811、745、712cm-1处有碳酸根基团由面内弯曲振动致红外吸收谱带,故可能为合成绿松石。
样品2的红外吸收图谱:其中在884.4、747.9cm-1两处与碳酸根基团由面内弯曲振动致红外吸收谱带基本一致,1488.8cm-1处与碳酸根基团反对称伸缩振动致红外吸收谱带基本一致。另外在2921.2cm-1处有由nu;as(CH2)反对称伸缩振动和nu;s(CH2)对称伸缩振动所致的人造树脂的红外吸收谱带,这是碳酸盐仿绿松石的典型谱带。由此推断样品为碳酸盐仿绿松石。
2.3 X射线粉末衍射
为了进一步探究样品的矿物组成,分别刮取粉末并用玛瑙研钵研细,进行了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测试条件为:仪器型号:D/MAX-RC 日本理学Rigaku,Cukalpha;140kv-80Ma;连续扫描:扫描速度8deg;/min(物相),4deg;/min6deg;/min(晶胞);狭缝:DS=SS=1deg;,RS=0.15mm;运用石墨探测器、闪烁(SC)探测器;Si粉校正:2theta;(111)=28.40deg;、2theta;校正值=0.002deg;
测试结果表明:样品1的衍射峰强度与天然绿松石基本一致,强峰主要分布在2theta;为13、24、30左右的位置;而样品2的强峰则主要分布在32、43、54的位置,与菱锌矿的峰值一致。
3 结论
3.1 本文研究样品1为合成绿松石,其比重明显偏低,荧光异常;样品2为菱锌矿仿绿松石,其比重、折射率均与天然接近,无铁线,加稀HCl剧烈起泡。
3.2 根据X射线粉末衍射物相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可以推断样品表面经过了处理,使得样品的表面结构疏松、裂隙发育,同时裂隙中颜色较深。
3.3 通过上述研究:目前常见的绿松石仿制品主要为碳酸盐类矿物,可加酸进行区别;而合成绿松石多为再造,通过常规测试进行鉴定。
参考文献:
[1]张蓓莉.系统宝石学.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389-399,370.
[2]刘丽君,施光海.合成仿绿松石的鉴别.宝石与宝石学杂志,2005年,第7卷,第3期,36.
[3]赵珊茸,边秋娟,凌其聪.结晶学与矿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409-420.
[4]栾丽君,韩照信,王朝友等.绿松石呈色机理初探.西北地质,2004年,第37卷第3期,77-8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