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汉画像石_庖厨图_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滕州汉画像石_庖厨图_研究

滕州汉画像石“庖厨图”研究狄小卜,颜道彩(滕州市汉画像石馆, 山东 滕州 277500)[摘要]山东滕州出土的汉画像石中的“庖厨图”类型多样,内容丰富,艺术风格独特,具有典型意义。这些汉画像石“庖厨图”是汉代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重要缩影:一方面,它反映出汉代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富足;另一方面,它也反映出 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官方统治思想,封建孝道伦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现在研究汉画“庖厨图”,既 可以深入地了解汉代饮食文化等风俗民情,也可以更好地了解汉代社会的全貌。[关键词]汉画像石;庖厨图;汉代饮食文化;儒家孝道伦理[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153(2011)05—0144—03[作者简介]狄小卜(1982-),女,山东滕州人,大学学历,滕州市汉画像石馆办公室主任。颜道彩(1956-),男 ,山东滕州 人,大学学历,滕州市委党校工会主席、滕州市汉画像石馆特聘研究员。20 世纪 90 年代,杨爱国先生在《汉画像石中的庖厨图》中统计,截止至 1991 年,全国发现的庖厨画 像约为 40 幅,在汉画分布的山东、河南、浙江、四川 等省都有发现,以山东地区发现的最多,也最具有代 表性。其中滕州发现了四幅,占十分之一。本文根 据有关文献资料,对滕州汉画“庖厨图”的相关问题 作初步探讨。一、滕州汉画“庖厨图”类型、内容及艺术风格汉画“庖厨图”是汉代祠堂、墓室内以饮食文化 为题材的建筑雕刻装饰,是汉代厚葬的产物。滕州 汉画馆展厅有“庖厨图”四幅,一幅为墓室“庖厨图”, 三幅为祠堂“庖厨图”。从画面所占的面积可分为两 种类型:一种作为整个画面的组成部分,在画面中所 占的比例不大,规模较小,画面刻画比较简单;第二 种是独立成画,或占据画面的大部分,刻画内容较 多,场面宏大,整个活动复杂。汉画“庖厨图”是汉代社会的特殊艺术形式,具 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画面看似相同,然而在不同历史 时期雕刻所表现的内容仍有较大差别,各有特点。右为一待宰之犬;中间为一人凭几端坐;下为一人在灶前添柴烧火,一人察看饭菜质量,一人洗盘碗,二 人端盘上菜。图二、滕州市造纸厂出土,东汉中晚期,纵 84、横 85,厚 13 厘米。画面分三格,中格右边为“庖厨” 刻面,右上为架上挂二火腿,一人割肉;中为一几;下 为一人在灶前烧火做饭;左为两人抬酒壶。图一、官桥镇善庄出土,东汉早期,纵 68、横 80,厚 14 厘米。整个画面全部为“庖厨”刻画,左上部为 一人跪迎三宾客;右上部悬挂三火腿,一人割肉;中144狄小卜,颜道彩:滕州汉画像石“庖厨图”研究积,属于写意色彩的一种雕刻。征集的“庖厨图”,亦为浅浮雕,四幅画面虽然不大,人物的构成比例也不 甚协调,但浓缩了椎牛、庖厨、乐舞、宴饮的全过程, 特别对庖厨中汲水、宰杀、割肉、洗菜、做饭的刻画较 细致,为汉代饮食文化写实色彩的一种刻画。西古 村出土的“庖厨图”,注重写实,刻画了割肉、进献食 物、奏乐等,做饭场面刻画较少,宴饮场面刻画较多, 画面中人物的比例较协调,而且内容丰富,雕刻精 美,内容洗练。四幅“庖厨图”,从雕刻技法上体现了 从阴线刻到浅浮雕的发展轨迹,从画面内容上体现 了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二、滕州汉画“庖厨图”中的饮食文化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古人云: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1]汉代是我国饮食 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饮食文化的重要转 型时期。汉代在“奉死如生”的思想影响下,丧葬中 必然会移植现实社会的饮食文化,用来表现对死者 的孝道,可以说“庖厨图”是汉代饮食文化的真实反 映。分餐制。我国先秦时期实行两餐制,进入汉代 一日三餐制开始推广,形成了一日三餐和一日两餐 的混合体制,汉代不论一日三餐,还是一日两餐都是 分餐制,这是一种合理卫生、先进的餐饮习俗。善庄 出土的“庖厨图”,西古村出土的“庖厨图”,都是汉代 分餐制的真实写照。席地而坐。围桌高坐会餐制是汉代以后发展起 来的。西晋、十六国时期,随着少数民族进入中原, 高脚坐具传入,桌椅得到推广,人们的饮食习惯才发 生变化。而在两汉 400 年期间,席地而坐用餐是汉 代人们的通行做法,没有例外。善庄、西古村出土和 征集的“庖厨图”,刻画的都是主人在几前席地而坐, 这是汉代用餐坐姿在汉画中的反映,与历史文献记 载相符。奏乐助兴。汉代非常重视乐舞的发展,汉武帝 曾设协律都尉一职,主管音乐之事。《白虎通·礼乐》 曰:“声音者,何谓也,声者,鸣也。闻其声即知其所 生。音者,饮也。音其刚柔清浊和而相饮也。”[2]汉 代流行宴饮奏乐助兴,大多数饮宴都有数量不等乐 器演奏。西古村出土和征集的“庖厨图”,就有奏乐 助兴的刻画。尊卑关系。古人在宴饮座次上,特别讲究。汉 以前尊右,汉以后尊左,即“左尊右卑。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