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_中元普度_民俗浅析.docx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闽南_中元普度_民俗浅析

闽南“中元普度”民俗浅析郑晓君*(厦门博物馆福建厦门361012)【内容摘要】农历七月的“中元普度”是闽南地区重要的民俗活动,它源于中原地区的中元节和盂兰盆会,在内容与形式上也传承了中原地区的民俗习惯,但在与闽南本土文化的长期磨合中,其形式和内涵发生了嬗变,形成了独具闽南特色的民俗。本文通过比较闽南“中元普度”民俗与中原地区的异同,剖析其在闽南地区盛行的根源,从而探讨闽南文化的特色。【关键词】闽南中元普度民俗闽南文化每年的农历七月,闽南民间都要举行多次的祭祀活动,人们习惯于将其称为“中元普度”。“中元普度”作为闽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俗之一,它的形成和演变都体现了闽南民俗既来源于中华核心文化又保持其边陲文化的特点。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元普度”民俗的源流、形式、内涵的探讨,剖析其在闽南盛行的根源,从而探讨闽南文化的特色。一、闽南“中元普度”的来源“普度”又称“普渡”,最早源自佛教“慈航普渡”的说法,即有普遍超度无祀孤魂之意。而“普度”成为一种民俗,既与佛教的盂兰盆会有密切关系,又与道教的中元节有着深厚的渊源。盂兰盆会是佛教祭祀祖先的一大节日。盂兰盆是梵语ullambana的略译,原音是“乌兰婆拏”,意为解救倒悬之苦。佛家认为,痛苦的人生就像倒挂在树头上,苦不堪言,为免除众生“倒悬”之苦,佛家便在庙中诵“盂兰盆经”,并且布施食物给孤魂野鬼。唐朝宗密《盂兰盆经疏》云:“盂兰是西域之语,此云倒悬。盆乃东夏之音,乃为救器。若随风俗,应曰救倒悬盆。”盂兰盆会源自《盂兰盆经》中目莲救母的故事。农历七月十五也是中国道教的“中元节”。中国道教中有所谓天宫、地宫、水宫,合称三宫,也叫三元。其中地宫为中元二品士气地官赦罪清虚帝君,七月十五为其诞辰。[1《]道经》云:“七月十五日,地灵官下人间,校定罪福。”据道经上记载,这一天“地官”当令,对所有地狱中的鬼魂进行一次普查,并按他们罪孽轻重,功德多寡办理超度,减免其劫磨。因此,这一天也称为中元普度,旨在为鬼魂赦罪乞恩。在我国,盂兰盆会始于梁武帝。据《佛祖统记》记载,大同四年(公元538年),梁武帝驾幸同泰寺盂兰盆斋。《释氏要览》云,至道三年(997年)“诏两街僧录问盂兰盆仪式……具录仪式……依法修设。”而道教的中元节之俗,汉代已有,至唐代优盛。据传唐太宗晚年得病,曾于病中昏厥,苏醒之后,自称魂游地府,历见阴间散魂饿鬼,拦路乞食,太宗答应返阳后广为布施,因而诏令天下,于中元令节之期,设盛筵普施众鬼魂,自此沿袭不衰,久而成俗。而据《唐会要》载,开元四年(716年)“,中元节,京师张灯”,唐玄宗到安国寺,“以为崇福示信”。上行下效,中元节和盂兰盆会遂成社会习俗。宋代的文献就有记载当时人们“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2]于家设醮饭僧荐悼,或拔孤魂”[3]。而“普度”在闽南的出现,则源于宋代泉州真德秀在中元节举行斋醮时献给天神的奏章祝文,已用上佛教的词语“普渡”,其文名为《普渡青词》,这正是佛、道合流的证据,表明宋代泉州在地方最高长官知州的住持下,合道教的中元节和佛教的盂兰盆会成为一个共同的纪念节日,即“普度”。可见“普度”作为一种民俗在宋代的闽南已经出现。[4]从概念上看,普度与中元节、盂兰盆会是不同的,但由于所祭祀的对象都是鬼魂,而且时间都在七月,仪式也有相近之处,因而民间习惯将三者合一,统称为“中元普度”,这也是中国民间宗教信仰儒、释、道合一在岁时节庆上的突出反映。[5]宋代泉州的“中元普度”仪式遵宋制,由地方最高长官—知州主持,按规定在祭祀时“毋得出谒、宴饮、贾贩及诸烦扰。”宋《三山志》也记载在中元节到来之际“……金门……作盂兰盆会。”明清时期,闽南的普度仍为官方仪式,但已逐步民间化。万历《泉州府志》载:泉州“郡邑有司,每岁……秋七月十五日……遵令甲祭无祀鬼神。先期三日,主祭官牒告城隍……设无祀鬼神牌于坛下,用羊二、豕二,以米三石为饭羹,香烛、酒、纸随用。其祭文载《会典》,甚凄恻。里、社、乡厉之祭,诸士庶亦有行之者,然不设坛。”清乾隆《晋江县志·卷1·风俗》载:“普度,拈香,搭帐篷,通宵达旦,弹吹歌唱,醵金华费,付之一空,是则何为?此皆好事者之造端,而渐成为风尚,欲其不苟俗者难矣。”[6]应该说,七月十五中元节或称盂兰盆会,在中国的中原地区,自唐宋以来就是一个民间的大节日。《旧唐书·王缙传》曰:“代宗七月望日,于内道场造盂兰盆,饰以金翠,所费百万。”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也有详尽的记载:*作者简介:郑晓君,厦门博物馆硕士,文博馆员,研究方向为陶瓷、民俗。201“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先数日,市井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以纸糊架子盘游出卖。……又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孟兰盆,挂搭衣服冥饯在上焚之,杓肆乐人。自过七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