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促进西部各方面发展
促进西部各方面发展
唐润明
重庆市档案馆
X
关注成功!
加关注后您将方便地在 我的关注中得到本文献的被引频次变化的通知!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网易微博
◇由郑州内迁重庆的豫丰和记纱厂生产情景
近代以来, 中国政治的繁荣、经济的发展、文化的昌盛、社会的建设等, 均集中在华北、华东及华南地区, 广大的西部地区则处于一种封闭、保守、落后的状态。这种地理分布上的不平衡, 造成了我国东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 将当时密集于我国东部地区相对先进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管理手段, 各种人才及众多的工厂、学校、文化教育机关、科学技术团体等迁移到了西部广大地区, 从而促进了中国西部地区各方面的发展。
重庆成为战时中国“工业之家”
以工业为例, 到1937年底, 全国符合《工厂法》的工厂总数为3935家, 资本总数为37700余万元, 工人45万余人。但其地域分布极不平衡, 其中仅工商重镇上海, 即拥有工厂1235家, 工业资本14846余万元, 分别占总数的31%、39%强;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天津、青岛、山东、威海卫9个东部沿海省市, 共有工厂1763家, 占总数的45%, 有工业资本13440余万元, 占全国总数的35%强;而拥有11个省区的西部广大地区, 则只有344家工厂, 仅占全国总数的8.7%强。至于西部各省所有工厂的工业资本, 虽没有具体的统计数字, 但因这些工厂大多是手工业工厂, 其在全国工业资本中所占的比例, 应当比其工厂数在全国所占的比例更为弱小。
全面抗战爆发后, 东部沿海地区的工厂, 不是被炮火毁灭, 便是沦陷敌手;而作为中国对日抗战复兴基地的广大西部地区, 其固有的经济基础和力量, 显然是难以承担抗战重任的。面对此种不利局面, 国民党中央政府于全面抗战之始即成立专门机构, 并在战火纷飞之际, 以大量人力、物力来组织实施东部沿海地区工矿企业的内迁。
据不完全统计, 到1940年底内迁厂矿暂告一段落时, 经工矿调整处协助内迁的民营厂矿即多达448家, 机器材料70900吨, 技工12000余人。此数尚不包括未经该处协助而自行内迁的其他200余家民营工厂和资源委员会、兵工署所经营管理的大型国营厂矿。内迁的国营厂矿虽然在数量上远远不及民营厂矿, 但生产规模、技术力量、拥有的资金和机器设备, 则是民营厂矿望尘莫及。这些内迁厂矿, 除小部分迁到中部的湖南外, 其余大部分迁到了广大的西部地区特别是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地区。仅以工矿调整处协助内迁的448家工厂为例, 四川即占总数的54.1%, 湖南占29.2%, 陕西占5.9%, 广西占5.1%, 其他贵州、云南等省占5.7%。
到1940年底, 大后方各地的工厂总数已达1544家, 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的11个工业区域, 其中除沅辰区 (共有工厂69家) 在中部的湖南外, 其余10个工业中心1475家工厂均在西部大后方。此数与战前西部诸省的344家工厂相较, 已于短短的3年间增加了4倍有余。
这以后, 为适应战时“军需民用”及受战时投资工业高额利润的刺激, 国民党中央政府和西部各省地方政府, 以及社会上的各种官僚资本、商业资本、金融资本、土地资本等, 都热衷于工业生产的投资和生产。据不完全统计, 到1942年, 由国民党控制的20个省区的工厂数已增加到3758家, 资本1939026035元, 工人241662人, 动力设备143915.75匹。其中西部的四川 (包括重庆在内) 、西康、贵州、云南、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9省, 拥有工厂2715家, 资本1711370716元, 工人180114人, 动力设备106224.75匹, 分别占总数的72.24%、88.26%、74.53%、73.81%。
抗战时期大后方经济的发展, 到1943年达到顶峰, 1943年以后则开始走向衰退和停滞不前。这期间, 虽然国统区总体上的经济呈倒退和衰败趋势, 但西部各省因国民政府西迁所带来的大后方工业经济的发展基础, 则牢固地确立下来, 其工厂数目仍在不断增加和扩大。到1944年底, 大后方20个省区的工厂进一步增加到5266家, 资本4801245千元。其中仅西南的四川、西康、云南、贵州、广西5省, 有工厂3156家、资本3502722千元, 分别占总数的59%和72%。
至此, 西南地区的工厂数, 略等于战前全国的工厂总和。而被誉为战时中国“工业之家”的重庆, 则取代上海的位置, 成为全国的工业中心。
战时大后方金融业发展迅速
全面抗战爆发前, 中国西部地区的金融业也极为落后——整个西部地区除重庆金融业较为发达外, 贵州、甘肃等省甚至没有一家银行总行, 分支行也只有4家。
◇交通银行重庆分行旧址
据有关方面统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