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切蔬菜微生物污染来源及控制措施研究.docVIP

鲜切蔬菜微生物污染来源及控制措施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鲜切蔬菜微生物污染来源及控制措施研究

鲜切蔬菜微生物污染来源及控制措施研究 陈岩 徐学万 杨慧 马飞 张新明 廖若昕 王富华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公共监测中心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广州) 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 X 关注成功! 加关注后您将方便地在 我的关注中得到本文献的被引频次变化的通知!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网易微博 摘????要: 微生物污染是鲜切蔬菜最重要的安全风险, 也是消费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针对鲜切蔬菜的生产关键控制点, 从原料生产控制、原料分拣与预冷、清洗与灭菌、切分和整理、包装与贮藏、人员与环境卫生等环节对鲜切蔬菜的微生物污染来源进行识别分析, 并综述了其主要控制措施。 关键词: 鲜切蔬菜; 微生物污染; 质量安全; 质量管理; 作者简介:陈岩 (1982-) , 助理研究员, 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评价。E-mail:gdaas_cyan@163.com。 作者简介:张新明 (1966-) , 高级农艺师, 从事农业标准化与农业科技管理。E-mail:zhangxinming@ (通讯作者) 。 作者简介:王富华 (1962-) , 研究员, 从事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风险评估。E-mail:wfhwqs@163.com (通讯作者) 。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鲜切蔬菜是以新鲜蔬菜为原料, 在清洁环境下经预处理、清洗、切分、消毒、去除表面水、包装等处理, 改变其形状但仍保持新鲜状态, 经冷藏运输而进入冷柜销售的定型包装蔬菜产品[1]。除了具有蔬菜同等的新鲜度和营养价值外, 鲜切蔬菜还为消费者带来了生活便利和更好的口感, 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近年来, 随着城市快餐业的兴起, 我国鲜切蔬菜产业发展迅速。以北京为例, 鲜切蔬菜生产企业由最初的1~2家已逐渐发展到现在的20多家, 鲜切蔬菜也由马铃薯、生菜等单一品种发展到多品种, 产品主要销往快餐连锁店、机关食堂及配餐公司[4]。“十三五”期间,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逐渐深入, 许多省份已经建立了大型的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 并将鲜切 (调理) 蔬菜、速冻蔬菜等蔬菜轻加工作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 这为鲜切蔬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鲜切蔬菜大多数不需要高温烹饪即可直接食用, 而鲜切蔬菜在去皮、切片 (丁、丝) 、包装、储存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微生物和致病菌的污染。近年来, 全球爆发了多起与新鲜农产品受微生物污染导致的食源性疾病, 引起公众对鲜切蔬菜安全性的担忧。本文从原料的生产、分拣与预冷、清洗与灭菌、切分和整理、包装与贮藏、人员与环境卫生等各个环节研究了鲜切蔬菜微生物污染来源及其主要控制措施。 一、鲜切蔬菜的微生物种类及污染来源 (一) 鲜切蔬菜的微生物种类 蔬菜中含有致病菌及产毒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 更易受到细菌性病原体的攻击。鲜切蔬菜中的微生物主要分为内生菌和外生菌, 内生菌是指存在于鲜切蔬菜活体组织内的微生物, 一般为非致病菌。内生菌有假单胞菌、乳酸菌、酵母菌等, 其中假单胞菌占到50%~90%。研究表明, 荧光假单胞菌是造成鲜切叶类蔬菜如菠菜和生菜变质的主要原因[7], 而乳酸菌则会引起生菜、苣荬菜叶和胡萝卜等蔬菜的腐烂[8]。外生菌主要是环境中附着在蔬菜表面的微生物, 其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繁殖能力强, 且大部分属于危害人体健康的致病菌。若在加工的过程中不及时进行灭菌处理, 很可能会引起食物中毒, 危害消费者的健康。目前, 蔬菜中已分离出的外源性病原菌主要有沙门氏菌、大肠杆菌O157:H7、李斯特菌、志贺氏菌、肉毒杆菌、芽孢杆菌、弯曲杆菌以及病毒[9]。 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是目前世界公认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两种重要致病菌, 它们可以利用果蔬切割后流出的营养液进行大量的繁殖, 并通过切割伤口侵入蔬菜内部[10]。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污染会引起人体腹泻、溶血性尿毒综合症等疾病。近年来, 中国、荷兰、西班牙、墨西哥、加拿大等多个国家的鲜切蔬菜爆发沙门氏菌污染事件, 并且在生菜、黄瓜、番茄、菠菜中分离出沙门氏菌样本。2011年美国多州爆发的长叶莴苣大肠杆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造成58人中毒[13]。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在鲜切蔬菜中的繁殖与蔬菜品种、储藏温度以及气体环境等因素有关, 低温环境不利于其繁殖。李斯特菌是蔬菜中潜在食源性病原菌之一, 与沙门氏菌不同的是, 李斯特菌属于嗜冷菌, 最低生长温度为0℃。对于冷藏环境下运输储存的鲜切蔬菜, 李斯特菌的污染风险不容忽视[16]。因此, 需要对鲜切蔬菜微生物污染的关键点进行识别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尽可能减少各个环节带来的安全风险。 (二) 鲜切蔬菜的微生物污染来源 目前有70多种食源性疾病的爆发与新鲜农产品的消费有关, 大约25%为鲜切农产品[5,17]。鲜切蔬

文档评论(0)

zij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