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兆耆传略.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林兆耆传略

PAGE \* MERGEFORMAT14 林兆耆传略   林兆耆(1907—1992),内科学家,消化病专家,医学教育家,中国消化病科学的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内科学医疗、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在医疗上重视第一手材料和基本功的作用:在教学上,要求高水平的教与学,并身体力行:在科研上强调要结合中国实际。首创用骨髓培养方法诊断伤寒、副伤寒、葡萄球菌败血症及其他全身性细菌感染。主编了国内第一本大型内科学参考书《实用内科学》和第一本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内科学》。   林兆耆,1907年2月9日出生于上海。父亲林伯英是上海一家私营纱厂的高级职员,有子女6人,全家依靠其薪水度日,经济负担重,生活清苦。母亲是家庭妇女,未受过学校教育。林兆耆是家里最小的孩子,7岁开始识字读书,11岁人小学,只读了两年即升入上海沪江大学附属中学,仅用4年时间就学完中学全部课程,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直接升到沪江大学理学院半工半读。他读书之外,兼管图书馆和电话室工作。在此期间,他立下学医的志愿。原想在上海学完医学预科,再去北京协和医学院,但因母亲不允许他远离上海,遂于1925年10月转到上海圣约翰大学理学院及医学院学习。1927年北伐战争触犯了帝国主义者的利益,上海圣约翰大学校长卜泽人痛恨大革命,撕毁中国国旗,引起全校中国师生的不满和反抗,以致学校暂时停办。当时颜福庆和中央大学校长张乃燕等在上海吴淞创办中央大学医学院(上海医学院前身),林兆耆就转到该学院继续学习,并担任学生会主席。他学习刻苦,成绩优秀,英语口语也很出众。有一天,美国洛克斐勒基金会代表团到医学院访问,颜福庆校长主持全校大会,要林兆耆用英语致词。林兆耆致词时,语言流畅,仪表大方,博得中外人士的好评。1931年6月,他从中央大学医学院毕业,学业成绩名列前茅。毕业后的第一年,他即受聘任上海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助理住院医师,第二年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助理住院医师。1933年8月,考取中英庚款奖学金赴英国留学,先在利物浦大学热带病及卫生学院学习半年,取得毕业证书,以后又在伦敦各教学医院实习、进修,师承赫斯特教授(SirA.Hurst),学成后,于1936年11月回国,应聘为上海医学院内科学讲师。翌年8月擢升为副教授。1945年晋升为内科教授。自1945年以后,历任上海中山医院和上海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后更名内科学院、华山医院)内科系主任、副院长、院长,上海医学院(后更名上海第一医学院)内科系主任和医疗系主任。日本侵略军占领上海时,林兆耆为了摆脱敌伪的控制,克服家庭经济的困难,于1941年8月辞去公职自行开业行医。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上海医学院重庆部分返沪复校,他应邀担任内科学名誉教授兼内科学系主任。上午他在学院义务工作,不取薪水和补贴;下午则私人开业应诊。1949年人民解放军进入上海后不久,他立即自动关闭私人诊所,回医学院专任教职。   林兆耆一生热爱医学,从业50年来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医疗业务、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上。他平时喜欢体育运动,认为体育竞赛可以激励奋发向上的精神。年轻时爱打网球,中年以后常在家里与儿女们打乒乓球。他看到中国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顽强拼搏为国争光时总感到无比兴奋。他非常珍惜工作和学习时间,从来不愿参与同业务无关的闲谈与交往。   他对医疗业务精益求精,对病人认真负责。即使工作再繁忙,也坚持早晨阅读医学书刊。他十分重视第一手材料和基本功的作用。在40年代担任教授和主任职务时,仍参加乙状结肠镜检查门诊,并亲自操作。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迫害和工作限制,只能专看肠道门诊,但他仍然对病人高度负责,坚持亲自观察每个粪便标本,认为这比单做化验会有更多的帮助。他对病人一视同仁,不但是给宋庆龄等国家和省、市领导人看病时非常认真仔细,对其他病人也同样关心体贴。凡是慕名向他请教的病人来信,他都认真亲自作答。   林兆耆长期在教学医院工作,对医学教育事业和教学工作有浓厚的兴趣和深厚的感情。他的课堂讲授和临床分析精辟动人,无不使人折服并留下深刻印象。他讲课时不看讲稿,条理清楚、概念明确、逻辑严密、重点难点突出、语言简练清晰、声调铿锵有力,因此,深受学生的欢迎。他认为讲好课的重要环节是要写好讲稿、备好课。在抗日战争时期,他的内科学讲稿编印成册,在内迁的医学院校中广为流传,深受当时医学生的好评。他查房时对下级和实习医师要求严格,注意基本功的训练,要求下级熟悉病史和各项检查结果以及病情发展的细节。下级报告病史时,他不忙于翻阅病历牌而是先仔细地听取口头汇报,然后查阅病史,随时指出病史的不够之处。连用词不够确切,也给予更正。例如“直肠指检”不能随意写成“肛门指检”。他还要亲自重点询问病人,检查体格。在临床分析时,常采取问答方式进行讨论,层层深入地进行分析和综合,他的临床思维极为活跃,结论精辟。下级医师参加他的查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