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正确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变形形象.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正确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变形形象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正确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变形形象 黄勇刚 浙江省诸暨市三都中学 311816 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形象,不见得都和事物的本来面貌完全一样,如果作家在描写时改变了它的自然形态,那就是“变形”。如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变形形象,已是家喻户晓。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就有一些“变形”形象,但这些文学作品中的 “变形”形象并不是简单地象童话或神魔小说里的角色那样具有隐喻类比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正确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这些变形的形象。 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节选了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作品——《巴黎圣母院》,这里面就出现了变形的形象。你看那个钟楼上的伽西莫多,背是驼的,嘴是马蹄形的,牙齿长的长、短的短,额头上的大肉瘤遮没了右眼,而眉毛竟然是赤色的!世界上哪会有长相这般奇丑的人呢?雨果着意用变形的手法把伽西莫多描写成一个奇丑无比的角色,其目的之一,那就是要把他的一种人生见解异常突出地显示出来,那就是:人类的美丑存在方式是极其复杂的。这也是小说作为浪漫主义文学里程碑的最明显的标志之一。外表美好的,其心灵未必善良;外表丑陋的,其心灵未必不美、未必不善。伽西莫多是《巴黎圣母院》形象体系中的一个,他丑得出奇,而且显得非常凶恶,但他心灵的美和善则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而愈来愈突出,他是一个内心美而外形丑的人。这部小说中还有一个外形美而内心丑的人物——副主教克洛德middot;孚罗洛,这两者形成了相当强烈的反差。世界上自然也有外形的美丑与内心的美丑相一致的人,那个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就是外形美而内心美和谐一致的一个典型形象。通过这些形象,作品不仅揭示出人性冲突中实在的社会内涵,而且以引人入胜的笔法诱导读者爱其所爱、憎其所憎,可见雨果也并非为创造变形形象而创造变形形象。 说到变形形象,不能不提到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奥地利天才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这是一部有着深刻的世界性影响的杰作,它的变形形象就不象童话或神魔小说里的角色那样具有隐喻类比的特点。《变形记》中的主人公在变形为虫之后,作家就直接将其当成了虫来写。这样的写法是一种创新——人变成虫的逻辑结构本身是非真实的,它只是用来寄寓人在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态,而不是对外部生活的真实模仿。 《变形记》里的主人公格里高尔middot;萨姆沙本是一家公司的推销员,某日,他一觉醒来时已经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使他急于上班效忠老板而不得。由于丧失了劳动能力,不仅公司无情地开除了他,就连亲人也都扯下了温情脉脉的面纱,对他施行种种虐待,甚至要置他于死地。这使得仍然保持着人的思维和心理活动的格里高尔middot;萨姆沙异常痛苦,他那种渴望被人理解和接受的心理最终被彻底的绝望所替代,弥漫在他心头的是无边的孤独、冷漠与悲凉。 应该说,《变形记》的内在主线就是格里高尔middot;萨姆沙变成甲虫后心理——情感流动的过程,主人公变成甲虫后的内心感受和心理活动是小说的主体。卡夫卡以精湛的笔墨生动地描述了格里高尔middot;萨姆沙极为凄楚悲怆的内心状态,就不是要人们去接受人变成虫的这一客观事实,而是要人们去体察和领悟其超现实的精神状态和深层心理情感,去寻求荒诞中的本质。因此,人变成甲虫是人类精神世界遭到扭曲、异化的象征,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以及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卡夫卡借格里高尔这个小人物的变形遭遇,展开了对当时那个社会里冷酷自私的人际关系的深刻揭露。当时那个社会里,主宰着人际关系的是金钱,这种对于金钱的魔力渗透到朋友感情乃至伦常关系中去的真实描写,揭示了当时“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和弱肉强食、惟利是图的社会本质。 作者在荒诞的情节中运用了细节真实和心理真实的手法。写甲虫的行动,是符合甲虫的习性的;写甲虫的思想情感,是符合格里高尔这个人的言行逻辑的;写亲人的变化,是符合社会生活的。这种荒诞、变形的艺术构思和写实的叙述方法的结合,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使作品荒诞得令人震惊和信服。所以说《变形记》具有不可低估的社会价值与美学价值。 中外文学作品中的“变形”形象有很多。前苏联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写过一首题为《开会迷》的诗,颇得人们的好评。出现在这首诗里的那些成天泡在会议里的官僚主义者们,竟然“都是半截的人”,“他们一下子要出席两个会”,只好“把身子劈开”:“齐腰以上留在这儿,下半截在那里”。这是一种大胆的想象,但是这种在异想天开的想象中产生的变形形象并没有让人觉得不好接受或难以理解。因为“一下子要出席两个会”的现象在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开会迷们的变形形象正是对那个会议成灾的社会现实的巧妙嘲讽。诗人笔下的变形形象似乎荒谬,却完全切合于生活的情和理。有这么多的会要开,不分身赴会又如何对付呢?对这些分身开会的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hepph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3402230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